智慧的点,思考的线,灵动的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智慧的点,思考的线,灵动的面

孙宁

——以问题组模式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次尝试

孙宁山东省青岛第66中学266031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世界趋势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中,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数学问题组导学的教学研究,结合亲身教学实践,举例说明了如何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组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以及通过问题组中的问题连接引领学生不断地对所学概念做出思考,并通过问题组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和愉悦。

关键词:问题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背景说明

问题组是指问题设计成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序思考、连续思考、有深度思考,还能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随意问”“满堂问”等低效教学行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尚志在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并对它们的内涵、学科价值、教育价值以及表现方面和水平层次进行了准确表述。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努力将教育理想、教育目标落实在学科课程中,并通过学科深度的融合,落实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之中。

二、一次尝试

在准备《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和基本概念》这节概念课的过程中,我的状态可以说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问题绕”。如何设置科学有效的问题组?哪些问题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问题组中的问题怎样连接才能引领学生不断对所学概念做出思考?怎样用智慧的问题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从而把课堂气氛变得灵动?……这些问题一直围绕在我的脑海里。

以往的概念教学,常常采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在概念背景的引入上着墨不够,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以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认为让学生多做几道题目更实惠。基于这一点,备课组老师们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发现“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学生,找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研究教法学法,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然后结合自身对问题组教学模式的学习,对这节概念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在概念的情景引入这一点,力争充满智慧。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和作用。中学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区】中向量的概念情景设置:由物理中的力、速度(矢量)和质量(标量)引入数学中的向量和数量。而【课堂互动区】中向量的表示情景设置:由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所以数量常常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引入向量如何表示。【课堂互动区】中向量的关系情景设置:让学生明确向量不可以比较大小,但当方向和大小具备一定的条件时,向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在课堂问题组的设计上,要用思考的线串在一起。概念的形成阶段,可以通过典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概念的概括是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思想上把从某类个别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属性推广到该类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性认识。概念教学中把握好概括概念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概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描述出来,并推广到一般,即给概念下了个定义。所以,概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概念、明确概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3.面向各学习小组展开的讨论合作,增添了课堂的灵动。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为了理解概念,需要有一个应用概念的过程,即通过运用概念去认识同类事物,推进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应用与理解同步的过程,也是有效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的途径。

三、课后反思

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问题探究教学所极力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这节课上学生虽然对老师设置的问题组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所学的概念加深了理解,但由于课堂容量安排得较满,并没有留白(留给学生反思、整理、提问、设疑、解惑)的时间,这是第一个遗憾。

课件中预留的开放题,一直在纠结是否使用,个人的意愿是想通过开放题目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加以提升,并锻炼学生提出问题,但课上时间的掌控还是不自如,没有用上此题,这是我的第二个遗憾。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的快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如果能够用心设计我们的每一节课,通过设置智慧的问题组去营造一个充满思考的良好的灵动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相佃国“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在高三复习课中的运用[J].化学教学,2012,(02),15-17。

[2]洪燕君周九诗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征询——访谈张奠宙先生[J].数学教育学报,2015,(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