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夏亚军

夏亚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黄冈石油分公司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欠佳

一是管理者素质较低。在我国还未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选择多数不是通过公开招聘、选拔、考核的方式录用,而大都是靠关系、靠政府任命等方式录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在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管理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二是缺乏相互制约的法制环境。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多为“形备而实不至”,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效果。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很多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叠,“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又直接受企业经理的领导,财务监督被架空。这种不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了许多公司内部人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行,滥用职权、管理效率低下、会计信息失真、贪污腐败的现象不可避免。三是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些企业的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来做,缺少统一规划。企业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有些企业员工乃至经理的录用未采用严格、科学的公开招聘制度,人员被录用后只用不养,不注重员工后期继续教育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风险意识差

所有企业,无论规模、结构、性质或所属行业,在其企业内部的所有层面都面临着风险。尤其当今社会经营环境风云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因此如何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从我国企业现状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或者说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有些企业事先不进行任何风险预测、分析,凭主观意识盲目投资、经营,遇到风险毫无应对措施,风险管理一片空白,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内部控制活动既不健全也不到位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标准或内部控制要求,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比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四)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按照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良好的信息沟通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信息却无法达到及时、完整、真实的要求。在郑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集团从不核算成本信息,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也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

(五)内部审计的监督乏力

要确保内部控制被切实执行、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可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却存在着缺乏监督的状况,这与内部审计职能的弱化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企业的监督工作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执行的。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企业的经营者负责,任何事情都是领导说了算,属下(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无发言权。很多审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懂得不多。缺少行使监督职能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有些审计人员还身兼多职,连起码的独立性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

二、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当树立会计内部控制理念。会计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关键看现代企业员工有没有会计内部控制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我们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确保分权、分责、制衡机制的有效性,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积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确立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保证经理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利和监事会依法检查监督权利,不断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以人为本。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与良好的敬业精神,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实行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如何识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须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首先,企业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点

企业内部控制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回圈。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营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与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可以通过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查研究报告、会议记录纪要、专项信息反馈、内部报刊网络等渠道与方式获取所需的内部信息,也可以通过立法监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组织、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媒体等渠道与方式获取所需的外部信息。在信息沟通方面,企业应当采取互联网络、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信息快报、例行会议、员工手册、内部刊物等多种方式,实现所需的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准确、及时地传递和共享,确保董事会、管理层与企业员工之间有效沟通。

(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评价监督部门,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所以企业应挑选业务能力、责任感、使命感强的审计人员,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协助企业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从而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控。

参考文献:

[1]吕助琴.企业内部控制浅见.会计师,2009年第6期?

[2]李岩.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北方经贸,2007年第6期?

[3]傅奇蕾李东莹.企业内部控制内容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