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郑延菊

(重庆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重庆市401121)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出现只重形式,而不是语文课的语文教学现象,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了什么程度”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姓“语”;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

众所周知,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必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特立独行,有创新、有特色、有个性;专家拒绝中庸,拒绝一致。但是,奇了怪了,本人参加很多语文专家的讲座,却发现这些专家高度一致,惊人相似的一个观点是——今日语文教学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专家们集体炮轰“新课改派”(姑且这样称呼吧)乱象——“一呼百应”的课堂提问、“蛙声一片”的课堂讨论、“花样百出”的课堂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生发言、“活灵活现”的情景再现、“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催人泪下”的情感教育、“慷慨激昂”的政治色彩。

同时专家们一致呼吁“新语文派”(为了区别“新课改派”,我姑且这样称呼吧)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让语文是语文”

这似乎给我们一线教师一个强烈的信号: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遭质疑的!

这样一炮轰,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集体“懵醉”了。天啦,当我们向左行进时——新课改之前,抓语文教学字词的落实,专家们说走错了,要向右走,好,我们集体又向右走(大家都是追求上进的,很听专家的话的)——力践新课改,坚决实行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正当我们正在为自己终于站在了新课改的前沿,自喜自豪能得到专家的表扬,不会被专家呲之以鼻为观念落后之时,专家们又说,又错了。哎呀,我们只好一屁股坐地上,委屈、茫然、愤恨、责骂地不知如何走了。

谁错了?

其实,我们一线教师没有真正的理解专家们,没有真正的理解专家们的炮轰“新课改派”和呼吁的“新语文派”。

我的理解是,专家们炮轰的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过于的滥用、错用外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进行没有多少“语文”的教学和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思品课;呼吁的是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进行是真正“语文”的教学。甚至可以极端的这样理解,宁愿要教学方式陈旧落后的真正的语文教学,也不要只有“新课改派”的形式,而没有多少语文内容的教学。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境界:既是在种自己的语文田——“新语文派”的精准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把握;又要会种田——“新课改派”的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也即是用“新课改派”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去种“新语文派”的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才会大丰收!

专家们为什么这样痛心疾首的炮轰“新课改派”,我认为,是因为它的危害实在是太大,而且是很多一线教师现在正津津乐道的。

“新课改派”的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就像是精美的酒瓶,而且是茅台酒瓶,但是里面所装的如果不是真正的茅台酒而是劣质酒呢,这样的茅台酒你还会要吗?

新课改派”的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是一件绚丽的外衣,可以遮百丑的,这件绚丽的外衣是那样的魅力四射、电眼放光,甚至妖冶惑人,而且我们一线教师在某些专家的指挥下、误导下,也以穿上这样的外衣为荣,还要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位皇帝一样扭一扭,自恋自己有多美,结果仔细探究一下,发现绚丽的外衣所包裹的只是一副空囊皮,这样的外衣有多少用?

你说,这所谓的茅台酒和绚丽的外衣像不像“新课改派”热闹的课堂教学方式背后是学生低效的收获,是不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生命?

那么怎样才能种好自己田,让语文姓“语”呢?

首先必须要让语文姓“语”。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就是强调教对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让语文真正姓“语”,也就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要让语文姓“语”首先是要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应遵循的原则:该学、能学、利评。

“该学”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课文,尤其要以课标中指定的年段目标为依据,各段都对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提出了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基本依据。确定课文教学的重点目标,首先应该熟悉相关的年段目标。

“能学”就是正确把握教材、课文特点和准确把握学生实际。如何正确把握教材、课文特点呢?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说,语文教材选文(课文)的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不同类型的的选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学会把课标制定的目标合理分配到一本教材和相关课文中去,结合课文特点,每课确定一两个重点目标,而不是面面俱到。

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主要就是准确把握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老师指导下或同学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教师先要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研究学生的“已知”、“已会”、“能做”的;然后是确定在教师指导或同学合作情况下(经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通过教学所得到的潜能的开发,即最近发展的可能性,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学习状态由教学决定的。当然这样的研究必须是和前面的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课文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在下位的,是服从的。当我们把前面研究的课标和教材、课文等放在了具体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上时,学习目标的确定就是精准的了。

“利评”就是表述的教学目标是具体可行的、可评价的、有些是可以定量评价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少使用“体会”、“感悟”、“思考”、“感受”等难以具体评价的词语,而是尽量使用“能正确默写”、“能说出”、“会总结”等可测评的词语。

总之要达到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教学目标、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和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时时审视两个关联

虽然教学目标制定精准了,但是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遗弃了教学目标,而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忘记了自己这堂课要把学生引导到哪里去了。所以教师一是要反思审视自己该教的(已确定好的精准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所教的之间的是否相关联,关联的程度有多大,为什么没关联等等;二是要反思审视自己该教的、所教的、学生实际所学的是否相关联,关联的程度有多大,为什么没关联等等。

总之就是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了什么程度”的问题。

其次,怎样种好自己的田呢?

如果在精准的把握了“教什么”的基础上还是全部实行灌输的教学,完全无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这样的语文学习收效也不大吧。但是如果在精准的把握了“教什么”的基础上,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和理念进行组织教学,并保证所运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且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落实,就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丽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