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1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王斌

王斌(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学,江苏南京211135)

如今,在很多课堂上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活动前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提出学习目标并设计几个问题,不作具体解说,也不作具体要求,只说一句“现在开始,四人一组开始讨论”就不管了,教师以为这样就体现新课改精神了。事实上,如果活动前教师不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学习时,很多组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分工、怎样合作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看似动起来了,其实一点效果也没有,还不如独立思考。

2.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四人小组开始讨论,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大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少时候,教师不管学生有没有讨论好,几分钟以后就叫停,而此时有些学生还根本没思考好,也没发言,教师也不管了,最后就让几个成绩好的来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没有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课堂上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起来发言,代表开口就说“我认为……”、“我觉得……”、“我的见解是……”,教师听着也频频点头,“你说得真好”、“你的看法真不错。”显然,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1.建立规则、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以是两人一组,也可以是四人一组。比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本班45名学生按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分成11个小组,然后我再给每一个组确定一名讨论组长,每次的讨论就由组长组织,轮流发表观点,最后再由各组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每次推选的小组发言代表不能是同一个人,需轮流担当,这样才能保证人人有发言的机会。

2.学会倾听和表述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讨论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虚心倾听小组内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与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收其正确的部分。在上《杨修之死》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杨修的死因这一问题时,有一个小组内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个同学认为杨修是因自身恃才放旷而死的,两个同学认为杨修是因曹操嫉贤妒能而死的,还有一个同学认为杨修是因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而死的,四人各不相让,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正确的。我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加以疏导,告诉他们小组成员内若出现不同意见时应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求共同进步。

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小组内同学的发言,也应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意见。表述自己的意见时,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而表述小组意见时,应当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语言能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这一结果是我们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的结果,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一种成就感。

3.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之前,有时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成效。在上《范进中举》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找不到众乡邻及张乡绅的态度变化,急的抓耳挠腮,想问别人又不敢问,此时我就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补充,学生高兴极了,讨论得异常热烈,疑难迎刃而解。

4.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深入到小组中去,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认识的进程等,在需要之处为学生作适当点拨和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根据,然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当发现学生发言不普遍,个别学生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说错;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告诉他们只有作好准备,才能做出负责任的发言。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慎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要用就要把它用好,用实,千万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组织小组讨论的尺与度,使小组讨论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