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董振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浅谈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董振学

董振学

董振学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中学251807

摘要: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改理念下要实现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作为课改主体的教师应注意自身行为的五个转变:一、变讲实验为教师演示;二、变实验主宰为实验参与;三、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四、变直观演示为媒体展示;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关键词:新课改演示实验教师行为转变

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在木楔层面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新课改理念下要实现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作为课改主体的教师应注意自身行为的五个转变。

一、变讲实验为教师演示

化学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百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从而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化学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简陋,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大纲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出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处在低水平下徘徊,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演示实验教学,突破传统教学讲实验的瓶颈,变讲实验为教师演示,教师的演示既是一种示范,又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实验技能要过硬,操作要正确规范,步骤要严格有序,既要“言传”又能“身教”。比如,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拿;使用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用完后用灯帽盖灭。实验器材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要求,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都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之,凡学生实验中要求做到的,教师都应率先做到。

二、变实验主宰为实验参与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传统意义的演示实验教学,师生双方正如其讲台上下的位置一样处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实验课堂的“主宰”,学生所做的只能在座位上听、看,好好地“听”老师讲,好好的“看”老师表演,这就是对教师的最好配合,就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大支持!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样就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学生的心声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实施不同的策略,可以师生共同合作,可以直接改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学生演示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虽然只是实验操作者的更换,实质上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老师做、学生看,调动不起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难以得到充分培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演示改为学生分组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创造体验,加强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增强了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对那些学生有条件做的演示实验,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如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以及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了。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分组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观察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并得出结论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外,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印象一定比只看老师演示深刻得多。

四、变直观演示为媒体展示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化学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化学场景,将化学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铁生锈的实验,实验时间长,不易在课堂上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演示实验直观展示出来,增强了实验效果。又如:水电解的实验,难以使每个学生观察到原子的重新组合,若利用视频投影仪,将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予以放大,这样不仅演示真实,而且学生兴致高,观察认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使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提高化学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但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和学生实验的做法是不妥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学生实验,是使用任何计算机模拟实验都代替不了的。

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用好教材、超出材料”,因此,实验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参与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实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学校实验室的器材不能“与时俱进”,这对课改中的实验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替代。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碱面和食醋做灭火实验、用雪碧瓶做二氧化碳的溶解实验、用棉花做过滤实验等。学生自己准备器材,尽量不用学校实验室的器材,这不单单是为了省钱,而是让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实验准备的乐趣,感受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做着安排好的活动。“用教材教”还体现在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善于将所教内容运用到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中去,以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兴趣,发展能力,如自制酒精灯、“氧立得”等。“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会用”教材、“善用”教材,要准确地“把握”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创造性地根据学生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

总之,作为化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条件,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演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效。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善于动脑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第46-48页。

2、王敏勤.《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第28页。

3、弓青峰.《教师新角色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8期,第64页。

4、吕世虎.宋晓平.《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变化》.《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