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探索

朱殿宇

山东省阳谷县教育局朱殿宇252300

【摘要】:现代教育与现代技术不断融合,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应用于教学课堂中,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课便成为一门必修课。现代教学手段为初中信息课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但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减少时间投入、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便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下面做一概述。

【关键词】: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探索、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添加动力,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非常必要。至目前,广大中小学已全面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任课老师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架构

有许多老师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舍去,认为这些知识枯燥无味,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有本源。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信息技术课简介”开始的,“引水方知开源不易”,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亦是如此。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信息”两个字有着复杂的含义,让学生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这个词语,笔者从学生平时最常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知识讲起逐渐启发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进而让学生不费劲地领会“信息”的基本定义。

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作用”时,笔者拿出自己的旧电脑拆开后,详细地将各配件的名称及作用介绍给学生听,然后用人体器官作比喻,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比喻为人的大脑,运用鼠标输入文字、信息比喻为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等。

在学习信息技术“快”的特征时,我举了信息技术来预报天气状况的例子:采用人工来计算明天的天气状况,就需要64000人连续计算24小时,而采用信息技术来计算,不需要1小时就可以计算出来。讲到信息技术的精确度时,我是这样举例的:美国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导弹,从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发射,居然可以精确地射中伊拉克的目标,而差距不到一米。这些案例均可以活灵活现地让学生领悟到信息技术“快”的特征。

在学习“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这一知识点时,“字节”则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注重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长度用“米”或“尺”、重量用“克”等计量单位作比较,便于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好这门就成功了一半。老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的内容演示。例如,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热点,假设自己是一名大四学生,要求学生制作一份简历,使简历有特点,既包含个人信息又彰显个人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提出要求后,引导学生使用Word软件,一边介绍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一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又如,在学习“鼠标的使用”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学生玩“纸牌”游戏来训练他们的鼠标应用能力。在翻牌过程中,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鼠标的单击操作,而且可以稳固地学会鼠标的拖动操作,由此可以实现在玩游戏中学习的目的。而在学习“指法练习”时,为了防止学生对单调乏味的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等知识照本宣科学习,我在上课之前下载了《趣味青蛙》的教学软件。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他们轻松地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强调生活性与趣味性。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以增强游戏化教学的生活性与趣味性,让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例如,在PowerPoint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竞赛式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诗朗诵比赛,教师在诗朗诵的过程中,应用PowerPoint,有音乐和配画,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与趣味性,势必会调动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和图片,以及声音的播放控制。这种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的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也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学习技能的提升。

三、运用任务驱动策略鞭策学习上进心

初中生正处于积极向外探索时期,对问题充满好奇,利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转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牵引,自主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教师在讲授之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出核心知识点,利用教学设备,打开学生思路,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协作、师生交流完成任务。例如,教师讲解Word文字处理系统软件时,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试着将表格转化为文档”,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学生动手操作之时,教师解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操作,最终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四、因学生技能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合理分组,使不同层次学生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能很好地弥补因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大造成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尤其要关注信息技能较差的学生,对于他们取得每一点进步均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分层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组,而是根据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等,将学习潜力相近的学生划分为A类学生、B类学生和C类学生,使其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例如,学习同一知识点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问题。如幻灯片的动画设置,教师要求A类学生在学会动画幻灯片创建、操作的基础上学会文稿修饰,并且掌握演示文稿。要求B类学生在学会动画幻灯片创建、设置的基础上掌握动画幻灯片操作。对于C类学生,要求学会动画幻灯片的创建与设置,并及时给予鼓励、评价。再如,在学习“表格的制作”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上输入数字、调整表格的大小等,最后要求学生制作幻方。在这个实践的进程中,我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也不相同,对于信息技能较差的学生制作三阶幻方就可以,对于信息技能较好的学生要制作更高阶的幻方。如此,不但有益于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而且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技能获得有效的提升。

五、注重激励性评价,使评价适时有效

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教学技巧的本身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及鼓舞。”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推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授课的进程中,我对于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总是给予肯定及表扬。而对于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举手,我则将解答问题的时机留给他们。只要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则会用激励的目光注视他们。当然,老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恰当,不可以言过其实,唯有公平、公正地鼓励及表扬才可以打动学生,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办法是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育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同时,老师还需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好办法,更好地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国用.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2]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