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梨花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春风吹,梨花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司国新

司国新(阳信县商店镇小桑中心小学,山东阳信251806)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063-01

摘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唤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服务。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性原则。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表达,使情感教育能得以顺利开展。

2.情境体验性原则。教师必须善于创设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内心产生共鸣,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提高语文情感教育水平。

3.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用饱满的情感、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二、语文教学的情感误区

近年来,情感教育走进了两个误区,一是在语文课堂上刮起了一股煽情之风,“煽情”成了公开课取胜的法宝,谁能够把台上台下感动得一塌糊涂,谁就最牛。教师们常感慨:“学生听课时感动不已,便会对台上教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当自己步出课堂,细细回味时,却突然间觉得两手空空,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学应情归何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应是穿靴戴帽式的,不应把自己领会的或教参中的情感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情感是虚情假意,学生并没有内化。情感的渗透应是如春风入夜般悄然,春雨润物般无声。学生情感的生长点到底在何处?教师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灵敏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和感染的过程,能否让文中的感染作用触动学生的心灵,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挥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我在教学时,特别强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的内容产生感染,进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种朗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所以说,开展情感教育首先要从创设一个合理贴切,感情浓郁的情境入手。

如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录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播放哀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

2.运用语言描绘,以言育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或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作用的事件,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导读,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等营造一定的情景和氛围。如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对大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特别是在读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

3.用真心激发情感。

脸面是心灵之镜。老师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之前,不管我们是在为纠正了几次的错别字依然错误、修改了几次的作文还是不通而恼火,还是在为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上的不顺而烦躁,我们都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整个身心迅速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进入角色,以情感人,以情动情。

如教师朗读《黄山奇松》时,带着赞叹自豪的神情,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带着赞美舒服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中去。一个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一个嘴里说着“你真棒”,脸上却没有微笑,眼中却没有赞许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呢?所以,我们要带着真心真情,去上每一节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4.观察联想,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以自己满腔的爱去感动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乐于接近老师,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应经常给予学生们关心与照顾,做他们的贴心“父母”;在课间时候,应经常与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讨论中,对待那些胆小的、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应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们……学生们在这种爱的鼓舞下,慢慢会由不敢说变成越来越想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文中的插图,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壮烈情景。教学时,我们通过媒体展示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等方面细致观察,体会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从而把握英雄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继而启发学生联想:此时此刻的邱少云的内心想些什么?是什么情感使英雄一动也不动?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这样通过观察联想,诱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从师恩、母爱、真情等各种不同的角度挖掘情感因素来教育、感化学生,就能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之目的,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0,(02)。

[2]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3]黄晓兰,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