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历史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更新历史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任永强

河南省林州市第十中学任永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析,学生不仅能够明辫是非,还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历史教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的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3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比如,针对“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举例从历史事件来说明: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即台湾),增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即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举出历史事件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新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台遥祭黄帝陵”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便很好地结合了现实和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4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学校的许多同仁们在这方面都做的很好,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榜样。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