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思考与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现阶段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思考与应对

梁迎春

梁迎春榆中师范学校730100

摘要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是贯彻《义务教育法》、践行“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相对缺乏运动器材的农村学校,怎样丰富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让课间变得安全而有序?作为一线体育教学的我,紧密结合我地区的实际,就农村中学如何组织师生开展大课间有益的活动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

在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的主持下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初步形成了积极组织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然五年的轰轰烈烈。笔者作为农村中学一线体育教师发现了大课间一些令人担忧的事情,农村中学大课间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学校规模不断大,场地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学布局的不断调整,学校的合并,使学校相对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但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人均运动场地和可供学生活动的器材不足,器材设施奇缺。还有一部分优质中学由于人数太多,器材充足但没有场地,从而各地出现“僧多粥少”和“僧多粥多庙小”的现象。这就造成学生等待时间长,参与运动密度少,静的多动的少。就拿贴膏药游戏来说:全班同学围成男女两个圈,学生轮流追拍,轮到的学生到玩得开心,但更多的学生则是等待中“冷场”。用动量与运动密度明显不够。

2.内容单一,项目技术含量低,缺乏有效指导。

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与内容单调变化少,缺乏趣味性。班主任由于都是主要文化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运动训练,没有进行过运动专项的培训,对外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也比较少,恰恰班主任又是大课间的组织者,这就会使大课间项目更新时间长,形式死板,枯燥乏味,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得不到张扬,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3.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个性关注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把大课间活动成了规范法的简单操作活动,成了定时的室外放风活动,声势很大,效果难以恭维,再者,对大课间的评价由班主任决定,没有纳入体育课的评定中,所以学生缺乏参与热情。然而统一进行活动忽视了学生自身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而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课间活动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大课间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或者是跑步,学校大课间的质量每况愈下,许多学生做操或无精打采或说说笑笑,甚至有的学生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大课间似乎已流于形式。基于上述我个人认为开展丰富的课间活动改变一贯的旧模式,扩大课间活动的时空内涵,丰富课间操的活动内容与教育内容构成学生的民主、自愿的大课间活动必须要求:

1.严格落实教育部签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2.大课间要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农村学生生活实际,锻炼兴趣,终身体育要求。加强班主任的运动专项培训。

3.农村大课间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课间活动应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人体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身体的各个局部均按“用进废退”的规律发展课间活动能促使新陈代谢的普遍旺盛使各系统、组织、器官和谐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课间活动应有适量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第9期,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教育局教研室孙建顺、王渺的《深化大课间推进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