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诗意的阅历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3

穿行在诗意的阅历中

黄莺

——试析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黄莺(金堂县实验小学四川金堂610400)

【摘要】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灵韵之美。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文化底蕴。然而传统的古诗教学却难以达到这样的初衷。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感受诗美,深入诗境,体味诗情,领悟诗蕴,引领师生穿行在诗意的阅历中,使古诗教学有声有色,灵动飞扬。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美;诗境;诗情;诗蕴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像一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像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英魂。而那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李白、杜甫、苏轼……带给人多少绵长的记忆和深深的震撼啊!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许多优秀诗篇,首首脍炙人口,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体味古代文豪的人生情怀,从而提高文化底蕴,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然而,实际的古诗教学却难以达到这样的初衷。由于古诗的时空跨度大,阅历尚浅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造成理解上的难度。

古诗讲究“情、意、境”,充满灵韵之美,而这种韵味,意境仅通过语言描述、挂图展示是很难让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对诗意的枯乏理解,对诗情的空洞讲说往往让教者无味,学者无心。而多媒体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它以鲜明的图画、适宜的配乐、丰富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引领师生穿行在诗意的阅历中,尽显古诗教学的灵秀之美。

1.渲染气氛,感受诗美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精美的画,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和愉悦的享受。但由于古诗文字精炼,意蕴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让学识尚浅的小学生很难从字里行间领略到诗情画意,对诗歌的美也就感受不深。而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演示,恰到好处的音乐烘托,能较直观地让学生看到诗歌中的画意,从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营造出浓厚的学诗氛围。

如在教学《鹿柴》一诗时,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幽深寂静之美: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森林,谷中清幽安谧,惟有那一片片青苔迎着余晖泛着淡淡的金色。画面中,金色的余晖、幽深的树林、匍匐的青苔,色彩鲜明,寂静而有生气。学生领略到了诗中的画意,对诗歌的美也就有了较深的体会。

又如在学习《清明》一诗时,为体现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迷蒙伤感之美,可用一幅春光烟雨图作背景,配以绵远凄凉的二胡曲,把学生带入细雨霏霏的春天,走入诗人借酒浇愁的内心。诗歌的美展露无遗。

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展现诗美,除画面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设计,音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因为我认为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更容易引起他们与文本、与诗人的共鸣。如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配上轻快活泼的琵琶曲,能深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繁花盛开、蝶舞莺歌的美丽;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配以哀婉悠长的古琴曲,那种旅途寂寞、悲凉萧索的心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配以雄浑悲壮的古筝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荒凉壮美呈现分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自然就能“心醉其美”,古诗的学习也就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2.拓展想象,深入诗境

诗歌创设的意境,或绵远悠长,或轻灵流动,或凝重沉郁,或豪放大气,无一不是诗人心境的再现,无一不是诗人情怀的流露。因而,把握诗歌的意境是学诗的关键。然而,古诗的精炼文字又让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靠读者自己去感悟体验。这对文学造诣不高,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传统的古诗教学多以老师的说为主,而缺乏学生的感,因而对诗歌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意思,尤其对意境的体会往往很淡薄,形成了“古诗教学无诗味”的尴尬局面。

“意境是诗人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入其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画于一体,更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江南水乡秋夜图,并配以哀婉低沉的古琴曲,营造出悠远绵长、悲凉萧索的意境。清冷的画面,凄美的音乐,让学生如临其境。教师趁机抛出两个问题(你的感受化为了一个什么字?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诗人的愁?)引领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读书,纷纷找出了体现诗人忧愁的词句。教师适时用课件出示诗人张继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从中探究出诗人忧愁的根源。经过一番议论交流,学生明白了一个“愁”字包含着诗人仕途不得志的失落之愁,旅途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愁,国破山河碎的忧国忧民之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的画面,能较容易进入诗歌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身临其境地去想象诗人的心理,感受诗人的情怀,再加上背景资料的补充,诗人忧愁的多重含义被一一解读出来。而莘莘学子得以跨越一千多年的时空走入诗人的心灵,真正与诗人心意相通,感同身受!解读一个“愁”字,诗歌的意义得到升华,诗歌的意境得到深化,学生由诗歌的表层深入到诗歌的内在,而这一切,正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得以水到渠成。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歌蕴含沉痛悲壮、充满爱国情怀的意境。学生在了解到诗歌的大意后能较容易把握“悲”的原因是“九州未同”,如果仅仅学到这儿就认为理解了诗的意境,那只是浅尝辄止,学生还未能深入到诗人的内心,对“悲”的体验仅浮于表面。此时,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宋的疆域图,并与金兵入侵前的北宋版图进行对比,辅以表现北宋人民安居乐业、首都汴梁一派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想象:被金兵侵占的地方会是怎样的情景?由于有直观的感受,学生能较容易想象出国破家亡的情景,对陆游的“悲”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前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与后者“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表现金兵统治下百姓流离失所、苦难深重,盼望回归故土;一个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不顾百姓死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游的“悲”也让学生体会到更深一层意思:对南宋统治者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悲愤。至此,“悲”的意境得到一步步深化,陆游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还扩大了教学的容量,使课堂诗意浓郁,情感飞扬。

3.音画结合,体味诗情

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诗歌美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能说出诗歌蕴藏的或悲或喜,或爱或恨的情感,但就是不能读出这种情味来。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解更多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缺乏自我的体验,不能悟其情,又怎能读出情来?

教学李贺的《马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很多学生谈到画面的美丽,却感受不到画面的清冷大气。这时,多媒体课件可展示这样一幅画面:一轮如钩的冷月斜挂在淡蓝的天幕上,清冽的月光倾泻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沙漠泛着银色的光泽……幽远凄清的音乐响起,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画面的清冷,对全文的基调也有了一定的把握。结合背景资料,他们对诗人的心情也有了多种解读: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还有对现实桎梏自己的愤懑。我鼓励他们把不同的体验送入诗句,读出诗味,品出诗情。于是,在清冷的基调上,出现了三种版本的朗读,而这,正是我们应当珍视的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教材附有与教材同步的光盘,光盘里有专业人士的范读,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恰到好处的停顿,准确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情感,如适时用以指导朗读,能让学生细心体味出诗的平仄、声韵、节奏,激起情感的涌动,更好地读出情意,读出诗味。

4.资源整合,领悟诗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一节课就学一首诗,松弛的教学进度、狭小的教学容量,既不利于学生积累古诗,又不利于学生领悟诗蕴。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惟有“积”之深厚,才有“发”之喷薄。《课程标准》提倡小学生积累古诗,并规定了背诵篇目。基于这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所教诗歌有关联的诗,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内容,深入体会以教材诗歌为代表的同一主题诗歌蕴藏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提高文化底蕴。

如前面所提到在教学《示儿》一诗时,就以爱国情感为主线,整合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爱国诗篇,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们深沉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喜欲狂”的原因,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杜甫在战乱时期的三首代表作:《春望》、《石壕吏》、《月夜》,引导学生体会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给杜甫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明白了正是由于战乱造成的悲苦太多,才有战乱平息之后一反常态的“喜欲狂”啊!诗歌的意蕴得以开掘,诗人的情怀得以剖露。

又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月”这一母线为主题,整合多首相似的古诗词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如收集李白的《古朗月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诗词,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之中会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写月的诗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将古诗的整合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长此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必将得到极大提高。

有人说,如果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我想说,如果古诗教学是一幅灵动的画,那么多媒体就是一支画龙点睛的笔。它辅得“精”辅得“巧”,把古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时,它必将成为清风活水,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张春柳《美育在古诗教学中》《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1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