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分析

史朔扬

(常州中医院肛肠科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肛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中患者41例,对照组选择传统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选择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肛裂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和深度推广普及。

【关键词】慢性肛裂;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141-02

肛裂是临床肛肠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指的是下肛管皮肤裂开导致的一种感染性慢性溃疡性疾病,便秘、便血及肛门周期性剧痛是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针对慢性肛裂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治疗。随着改良纵切横缝术癌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和青睐[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肛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治疗效果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肛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病例均符合《肛裂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中的肛裂诊断标准[2],将精神障碍疾病、严重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中患者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患者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7.6±5.1)岁。其中前后侧8例,后侧28例,前侧5例。治疗组男25例,女16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38.2±5.0)岁。其中前后侧7例,后侧30例,前侧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未见统计学(P>0.05),可予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传统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术前要求患者必须严格禁食禁水,给予低位骶管麻醉,选择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肛周等部位,在裂口正中位置作手术需要的纵行切口,切口两端分别至齿状线、肛缘外1.5~2cm。手术过程中部分切断肛门内括约肌,通过双手食指交叉的方式进行扩肛。探查肛周皮肤、黏膜情况,将肥大肛乳头、潜行瘘管、痔疮等一并切除,清理肛周慢性溃疡组织,对切口边缘进行修剪,采用凡士林纱布或明胶海绵进行加压止血处理。治疗组选择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术前处理与对照组相同,适当延长肛缘外切口,对切口两边上中部进行横向牵拉,使其形成倒立等边三角形的状态,对三角形底部两端进行横行缝合,同时缝合邻边皮肤、底部皮肤,逐渐向中部进行缝合,横向缝合切口长度保持在3cm左右即可,两侧呈现理想对称状态。无需缝合处理三角形邻边下部切口,纵向作长约2cm的放射状引流口,采用胶带进行固定处理。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定时更换引流纱布。做好便秘预防措施。

1.3疗效评定标准

疼痛、出血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伤口愈合较理想,恢复正常肛门各功能,排便恢复畅通;好转:便血症状基本消失,排便基本恢复通常状态,切口疼痛明显减轻,部分伤口愈合较理想;无效:出血、疼痛症状无任何变化,排便不畅或发生排便失禁,伤口未见愈合[3]。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统计处理全部相关数据,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使用(%)加以描述,对比给予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2%,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7%与之进行比较,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共出现感染、疼痛各3例,水肿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8%;治疗组出现感染、水肿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9%,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肛裂的发生、发展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引起的肛门高压存在直接性关系,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会导致严重疼痛,甚至会加重肌痉挛,造成恶性循环,加大慢性肛裂的愈合难度[4]。

纵切横缝术是临床治疗慢性肛裂的主要手术方法,在纵切处理的情况下,可使其括约肌痉挛快速解除,降低肛管静息压,通过横缝对患者肛管进行扩大,但此种手术方法切口张力较好,术后易出现水肿、疼痛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而且横缝处很容易发生感染现象,影响切口愈合[5]。针对纵切横缝术的上述缺陷进行改良,在纵切的前提条件下,以引流口替代中央切口,使原本中央缝合一针的情况被完全取代,横缝两侧的方式,有利于有效扩大肛管,大大减小张力,对术后情况进行改善。而且易引流切口替代中央切口的方式,有利于预防因横缝儿造成的感染现象,降低术后感染率,且缝合过程中不会对伤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对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愈合功效。除此之外,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实[6],改良纵切横缝术可对使患者肛管直径明显扩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良纵切横缝术操作难度小,简单方便,易掌握,可在一定程度上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本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对照组高于治疗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得到如下治疗体会,慢性肛裂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和深度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朱晓秋.改良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在慢性肛裂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69-70.

[2]胡海平,高亚,陈喜丽等.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43-44,47.

[3]杨赞.改良纵切横缝术应用在慢性肛裂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67.

[4]杨凡.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2016,28(7):61-61.

[5]郭建军.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1):28-29.

[6]杨开君.常规纵切横缝和改良纵切横缝术式治疗慢性肛裂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8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