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苟芳年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多元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是族际间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从周族文化的形成看,先周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结果。根据考古资料,先周文化渊源于二里头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还受到以辛店文化、四洼文化和刘家文化为代表的姜(羌)炎文化影响。周族文化的起源就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当一部分蛮夷戎狄融合也加入到华夏的族体之中。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文化吸收了不少戎狄的先进文化因素,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国时期,各族文化汇聚,丰富了多元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域分布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于它的区域性。以原始文化源头、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在长江流域出现了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星光夺目的多源多头。

(三)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中华文化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形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多派的思想争鸣;后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不同中华各民族乃至西方不同的文化,最终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不同时期盛行的文化各学派以多元的形式共存于中华文化结构中。

二、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意义

(一)文化认同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民族的形成、存在与文化认同是不可分的。民族血缘、血统的认同,确定了人们同属于一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及义务。随着民族的发展,文化在联系民族中所起的作用已超过了事实上的血统关系。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民族存在的前提,能在民族中起到内聚的作用。

(二)文化认同是国家及政权稳定的需要。

一个国家必须有维系民族的纽带及民众思维与行为的基准,这就是认同,最终使民众的思想及行为与国家的利益目标一致。认同属于文化深层次的内容,能导致一种最高价值的形成,因此能导致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使民众对国家产生感情,热爱国家、捍卫国家,因此,文化认同是国家的灵魂,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三)加强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代国际竞争中除了以军事和经济有形力量起支配作用外,软实力以文化之源作为载体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实力摒弃了用传统的强制性力量,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方式,采用吸引合作的感召力、凝聚力来提高自己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因素,文化实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四)文化认同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验、精神、情感的寄托及社会秩序,离不开对于某些文化——民族的、国家的、人类共识文化的共识。而人的文化认同正好概括了这一切。在人们的认识体系之下,人们有一致的对于自然界及社会的认知,对于生产劳动、生活的经验,对于健康的认识及治疗疾病的方式,等等,这一切存在于文化中,为这一文化下的人们所拥有,从而形成了一种认同。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现阶段的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不断加强民族理论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部队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公开讲座和课堂教育、文艺节庆等不同形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文化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等具体政策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也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要将共同富裕牢记心中,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各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

(三)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要将文化认同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国民教育培养民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和内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和气节;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大课堂,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有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包容全球的胸怀,又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本色,不断增强民族成员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四)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化异。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不断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蓬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文化认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维系国家、民族长治久安,民主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有赖于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弘扬。民族凝聚力与认同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版.

[5][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苟芳年(1979年3月—),女,汉族,甘肃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