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浅析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

罗祝芳

罗祝芳广东省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514021

摘要邓小平同志有着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其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管理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社会管理的重点;相关制度建设是社会管理的手段;贫富差距控制是社会管理的目标。研究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对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社会管理人民利益现实启示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是指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正常发挥各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功能,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邓小平在长期的历史和实践过程中,在社会管理的方面提出过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和看法。研究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对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基本内容

(一)团结稳定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保障

团结稳定既是社会管理追求的理想效果,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良好,政治改革逐步推进,要继续保有这种良好的态势,没有团结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是不行的。邓小平特别重视团结稳定对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作用。他认为,保证安定团结是一切调整工作、管理工作成功的关键。“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继续巩固还是遭到破坏,是这次调整成败的关键。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果遭到破坏,调整工作就根本无法进行。”所以邓小平一直把维稳工作视为关系全局的重点工作。在团结稳定方面邓小平运用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置;既抓重点,又兼平衡等策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各项工作更多的空间和延展,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下,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使我国长期保持一种稳定和健康的社会局面。

(二)发扬民主,让人民参与社会管理

邓小平一直重视民主,认为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无论如何都必须把民主化进程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步一步把它推向前进,因为他意识到民主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越过的重要一环,也是避免过去错误再次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他提出应该抛弃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包办代替的管理模式。他主张把中央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自主性结合起来。在应该多发挥地方积极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地方,坚决地发挥地方、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在目前,党的上下级关系中的缺点,从总的方面来说,主要地还是在于发扬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不足。不适当地过分的中央集权,不但表现在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和其他国家行政工作中,也表现在党的工作中”。邓小平特别重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活动。“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现阶段,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和对人的服务,在此中,发扬民主作风对于管理的效果、信任度和满意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制度建设

有效的社会管理必然有赖于严密的社会管理机制。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实践中,非常重视社会管理机制的建立,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

大群众”。社会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制度对人有重要影响,好的制度使人温良恭俭让,可以制约人的恶性的发展,相反,坏的制度将使人恣意妄为。重视制度建设是我党在总结过去失误当中得出的一项重要观点。有了制度才能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才能摆脱长期以来由于人治传统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制度建设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也为接下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控制贫富差距是施政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邓小平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之后,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先富裕起来不是最终目标,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邓小平重视解决贫困问题,鼓励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但由此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非常重视的。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福,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社会贫富差距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贫富差距的控制必须成为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

二、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社会管理问题也日益变得重要。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历史经验也充分证明,社会稳定是一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先决条件,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其他一切的发展。另一方面,只要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换句话说,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社会各方面整体的发展。邓小平因此指出:“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当然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经济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时法制完备起来,司法工作完善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个社会有秩序地前进。”

(二)社会管理必须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基点

任何政府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施政的中心。我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也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能否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根本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总是同时强调维护人民利益。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的这些观点说明,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最后一定要反映到人民利益上。如果不考虑人民的利益,特别是人民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片面强调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必然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也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

(三)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取向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滞后。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较多。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客观地讲,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从根本上讲,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我们过去重视经济发展,在实践中也造成我们片面地理解了发展的内涵。现在看来除经济增长之外,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最终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马克思指出,管理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若学不会管理经济“就要被敌人打倒,就要陷于灭亡。”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管理的必要性。但遗憾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没有对管理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不重视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管理。邓小平同志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有关管理理论的前提下,把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与我国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有关管理方面的论述,开创了一条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对整个社会实行有效管理的崭新道路。这些思想在新形势下,对于我们方方面面的决策和实践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