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张乾隆

甘肃省西和县苏合乡初级中学742102

摘要: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象敏感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与现状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教学实践,我对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进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小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了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炼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可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参考文献

[1]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8)。

[2]李静艳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

[3]杨光窈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