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尝试

郭丁

(渠县鲜渡镇第一中心学校渠县635200)

创新思维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领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善于利用,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拙文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孔之见。

一、设疑激趣,拓宽学生思维时空。

古人早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戒言,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训导,如果缺乏必要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促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迸放出创新的火花。“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维时空,既要张弛有度,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一遇到适当的剌激,就会触发灵感的产生”。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以教学“10的分与合”一课时为例,我预先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10支铅笔。一上课,我请一名学生上台摸铅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摸到的支数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数,经过几次猜都猜对了,学生感到很好奇,然后老师趁热打铁,说:“因为老师知道了盒子里总共有10支,然后根据10的分成就能猜着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数学知识的神奇力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

二、提供材料,感性到理性抽象概括。

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演示把“10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然后顺序演示把“9个、8个、7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盘子里和盘子外苹果的数量,并比较盘子外的苹果个数与盘子个数的大小。学生后发现商是盘子里的苹果的个数,余数是盘子外的苹果个数,还会发现盘子外的苹果个数比盘子的个数要少。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余数要小于除数。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三、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我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并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讲究语言,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五、改革练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练习阶段往往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主要目的,因而让学生反复操练某一类型的习题,完成某一套有固定程序的活动方式。实践表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后,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同样可以使学生在积极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思维的能力。一节课的练习编排不应在一个平面上盘旋,而应设计一定的阶梯,形成一定的坡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开拓深化。其他学生也能从这些“先知先觉”的同学口中得到启迪,也分享同学的新发现、新收获。这种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开拓思路,发挥创意的练习,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一般来说,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他思维的结晶,即使有错误,教师也不宜一概全盘否定,要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应遵循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之所在。当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时,教师要通过反馈调节,鼓励学生反思。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促进深思。当学生有所创新时,更要热情赞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上教师在反馈时鼓励评价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