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 2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谢新喜

谢新喜(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164300)

【关键词】药剂抗组胺药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096-01

1933年由法国药物学家Fourneau及Bovet第一次发明了一种称为F929的抗组胺药。1945年化学合成了苯海拉明。60余年来,有关药物不断改进、发展,目前这类药品已达数十种之多,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抗组胺药物的药理作用

组胺为1H-咪唑4乙胺化合物,分子式为C5H9N3,分子量为111000,易溶于水。组胺在细胞内时受肝素的抑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当释出细胞进入体液或血循环中,即与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H1、H2)相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组织反应,包括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毛细血管的扩张、腺体分泌的增加、平滑肌痉挛、末梢神经的刺激等。当组胺达到一定浓度时,组织反应加重,可以产生类过敏休克样反应。组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内组胺,主要作用于内脏,使之产生支气管、胃肠、子宫、心血管的平滑肌痉挛,分泌腺增加分泌等作用;另一种为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粘膜,使之产生水肿、渗出等反应。

在机体效应细胞上存在着H1和H2组织受体,H1受体与组胺结合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H2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即可引起心率加快、胃酸分泌增加、子宫平滑肌松弛等。与抗过敏反应有关的传统的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于H1受体而发挥抗变态反应效果,而对H2受体无明显拮抗作用。这里所称的抗组胺药实为H1受体拮抗药,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种。

1.1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对于一些由组织水肿渗出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喉水肿、湿疹、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效果较好。

1.2抑制平滑肌收缩效果不及β2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肠痉挛等效果较差,但与肾上腺素有一定协同作用。

1.3止痛镇静作用在化学构造上与奴夫卡因有相似之处,有一定止痛、止痒效果。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引起嗜睡等。

1.4抗胆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可扩张气管、弛缓肠胃平滑肌、加速心率、减少腺体分泌、出现口干现象,但不引起瞳孔散大。

2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2.1第一代抗组胺药

从40年代开始应用于抗组胺药物有:苯海拉明(可他敏)、茶苯海明(乘晕宁)、马来那敏(扑尔敏)、抗感明(屈米通)、苯茚啶、克敏嗪、敏克嗪、曲比那敏(去敏灵)、异丙嗪(非那根)等,称为第一代抗组胺药。该类药物具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等优点,但常有嗜睡、口干、便秘、易耐药等缺点。

2.2第二代抗组胺药

80年代后陆续合成了一组新的抗组胺药物,如仙特敏(西替立嗪)、立复汀(左巴卡斯汀)、氮革斯汀、特非那定、息斯敏、开瑞坦(克敏能)、酮替芬等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基本上克服了第一代抗组胺类药物的缺点,但这类药物有的应用时间尚短,有的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尚待临床上继续验证其作用。

3抗组胺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1适应证

各型变态反应其中最主要的为Ⅰ型变态反应病,其他型变态反应也有一定作用。抗外组胺作用较抗内组胺作用为强。各种过敏性皮肤病几乎全部有效。如荨麻疹、过敏性药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等效果更为明显。Ⅱ型变态反应的细胞损害、贫血等,Ⅲ型变态反应的血清病、风湿病、过敏性肺炎、肾炎等,Ⅳ型变态反应中的接触性皮炎、固定性药疹、溃疡性结膜炎、移植排斥反应等均有一定效果。

3.2禁忌证

一般无严格的禁忌证,对以下情况应慎用或不用:①汽车、飞机、轮船的驾驶人员,机床或其他精密仪器操作人员,高空作业工人等;②准备进行特异性皮试或激发试验前24h,应暂时停用;③对于抗组胺药有过敏史者应忌用。有人认为抗组胺药过敏者往往明显限于某一品种或牌号的药物,很可能由于对该药的赋形剂、矫味剂或糖衣表面的染料等引起,更换品种或牌号后即可避免过敏的发生;④妊娠早期的孕妇及婴儿宜慎用或禁用安泰乐等羟嗪类抗组胺药,以免产生胎儿畸形、不良反应等。

4抗组胺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4.1毒副作用

抗组胺药毒性作用不大,较为安全。但副反应较多,几乎70%以上在用抗组胺药的初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主要有:①中枢抑制作用:多见于第一代抗组胺类药物,如嗜睡、乏力、眩晕、记忆力减退,甚至朦咙状态。久用后可出现耐药性,副反应反见减轻。新的抗组胺药一般无中枢抑制作用;②中枢兴奋作用:少许病人可出现精神兴奋、失眠、肌颤,甚至癫痫小发作、共济失调等;③胃肠道反应:常见为口干、口苦、食欲减退等,少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约占用药病人的40%~50%;④其他:尚可有心悸、鼻出血、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头痛、多汗、排尿困难、畏寒等。

4.2注意事项

由于抗组胺药多有困倦、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可适当配合中枢兴奋药,如麻黄素可防止副作用,增加疗效。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可出现耐药性,可采用更换药物品种来防止疗效的下降。有时会出现对药物的依赖性,骤停后可出现兴奋、烦躁、心悸、精神紧张等现象,应采用逐渐停药或适当给予安慰剂的方法加以预防。有人主张用几种抗组胺药混合应用,如将苯海拉明、去敏灵、异丙嗪三者合用(各1/3量),认为作用比单剂量好,而副作用比单剂量轻。采用1/d或2/d的给药方法也比3/d的效果好,副作用少。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5.

[2]梁强,刘恩让,谢倩.地氯雷他定与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6,17(1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