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探究教学法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探究教学法的运用

张文丽

张文丽(大名县万堤镇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本文对“互动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分四个阶段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互动探究教学法;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初步的贯彻和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照本宣科讲的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少;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多,独立思考质疑的少;师生互动中虚假作秀的多,真有实效的少;学生回答问题生搬硬套课本现成结论的多,真正理解结论来由并能进行个性化阐述的少,课堂气氛枯燥沉闷的多,和谐灵动的少,这种状况和现象已成为阻碍新课改继续推进的一大障碍,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历史“互动探究教学法”教学模式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动机理论等理论,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形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一.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1、建立以人为本的良好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而且使教师由职业的需要上升为职责的需要,事业的需要。2、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问题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沟通历史与生活联系,达到会学、好学的境界。3、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主阵地。我在“三放”和“六以”做了积极的探索:时间上“放”(讲课时间最多为20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空间上“放”(教师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学习方法上“放”(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如朗读、表演等)、以情励学、以趣激学、以动促学、以背督学、以活导学、以苦升学。

二.加强交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时,学生读书伙伴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挑选,学习课文内容时,问题自己提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答案丰富多彩,高年级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作业批改,提高学生作业批改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交往心理指导,教会学生加强合作,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三.培养历史巧记能力,抓住历史教学之本

提高学生的巧记历史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历史教学之本。没有好的记忆方法,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成绩。怎样科学记忆历史知识呢?第一,要有意识地记。心理学家实践证明,对现记材料有意识阅读两次比漫不经心地阅读十次记忆效果强得多。第二,要理解地记。俗话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对史实理解是记忆史实的基础。第三,要及时地记。教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异口同声地说: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记忆后48小时遗忘率最高。因此,在学习后48小时内要及时记忆,切莫错过良机。第四,要科学地记。有人对记忆方法做过这样的总结:背诵一记忆的根本;争论一记忆的益友;理解一记忆的基础;重复一记忆的窍门;趣味一记忆的媒介;联想一记忆的动力;应用一记忆的要诀;化简一记忆的助手;卡片一记忆的仓库。除知晓这些途径外,还应掌握更多记忆的方法,如比较法、归纳法、交替记忆、过渡记忆、网络法(略)等,这些方法易学、易掌握、易应用。倘若记忆方法掌握了,就可驾轻就熟,融会贯通,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高效′的思想光芒照耀每位莘莘学子!

四、把握“互动式”教学原则,是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1、能动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大功能,即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作用,一是“导读”,通过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提纲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学习要求。二是“导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三是“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关于发挥教师的调控功能的作用包括组织调控、时空调控、情感调控。“互动式”是较开放的,但不是“放羊式”的,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执行、教学的反馈和交流、突发性情况的处理都须纳入调控之内。

2、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落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原则,必须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上下功夫。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第二、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第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

3、动态性原则:由于教材类型的不同,学生对学习需求的差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选择,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处于动态之中。为此,首先,变静态的教材知识为动态信息。其次,变被动听讲型为主动学习型。再次,变单一性教学方法为多样化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动态教学的需要,也才能真正改变单向传授型为反馈交流型。

4、民主性原则: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富有挑战和竟争的教学机制,确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已是“互动式“教学过程不忽视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应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应体现愉快的学习过程;应引入竟争的学习机制。

5、交互性原则: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合理的课程结构,让师生能在教学活动中活跃起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学生自身内部的多向反馈结构;要加强教学中的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自主的评价师生的活动,参与信息交流的组织与调控。

6、激励性原则:教师用期待与鼓励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使之成为内在持续的需求。

五、“互动探究教学法”的三项特征

第一,互动探究教学法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认识成果填到学生脑子里,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能动者,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这种方法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正符合现代教学论。

第二,历史知识具有综合多样性的特征,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发展的千变万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史料,如历史遗址、遗迹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反映和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的史料,更为历史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独特的优势条件。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

第三,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敢于质疑和提问,有探索精神和初步的研究能力。互动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即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六、“互动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创设→探究→体验→反思”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具体应用过程由创设情景——合作探究——引领点拨——反思交流四个环节构成。

1.创设情景。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虚拟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已是在这一时期中的历史人物,例如可以是科技工作者、商人、艺术家等等,要求是要符合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实际。具体做法为,先让学生看教科书,然后分别扮演角色,开展辩论和表演,教师只是穿插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2.合作探究。互动探究学习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搭建表演舞台,创设探究体验空间,引领探究方向,提供探究素材,留足探究时间。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参考资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未知,在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诱发疑问,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中进一步增强其探究心理和尝试探究行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扮演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在合作阶段,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3.引领点拨。在合作交流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上课时,应努力将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建议,由于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拔,把握好“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对思想上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反思交流。反思交流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升华。教师要在课程内容完成之后对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进行适当的反思。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可分为课内反思和课外反思两个方面。课内反思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再现、再思考,并能提出有价值、创新的问题以及独到的见解。课外反思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从亲身实践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从而使思想政治真正落实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杜威认为:“课程(教育的内容)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的所有经验。”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己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1世纪社会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调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和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个迫切任务,更是新时期对教师自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爱斌.探究-体验-合作——浅谈初中历史课程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2009.6.

[2]姜慧华.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师生互动生成模式的构建.江西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