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中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认识

臧有利

臧有利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266109

中学语文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启发了半天,班里的学生和你大眼瞪小眼,就是不配合,最后教师们不得不做出适当妥协。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类似情况特别在学期开始或学期末经常发生。期初是因为学生刚入新校或新班,对新的环境和教师不熟,多存敬畏之心,不敢轻举妄动;期末是因为对教师的授课风格及要求多有熟悉,实在是提不起兴趣。这种课堂,不仅对教师是一种煎熬,学生亦然。不少教师面对上述情况无奈,只好硬性要求学生配合完成任务,搞得大家都心存芥蒂,得不偿失。

在学生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无疑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心理学中对兴趣的理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说白了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教师,无疑是学生产生学科幸福体验的第一引领者。

中学语文教师引领学生产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应该分几步走呢?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分为尊重需求——激发好奇——忘我之境——提升参与度几个层次。

一、尊重,培养学科兴趣的基石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认可、赞扬。尊重、认可是双向的,学生面对教师,在所学知识上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不对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具备师生平等的观念,是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学科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细致入微的察言观色的本领,发现每一个学生,并真诚的告知学生。

二、好奇,培养学科兴趣的敲门砖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事物和现实,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朱棣文教授说:“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地引导。一位“疯狂英语”讲师在给学生演讲时曾经拿腔拿调地给学生演示了美国黑人、白人以及英国人在口语风格上的差异,因为历史、地域以及种族特点而造成的语言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听觉差异,学生觉得很新奇,听完后捧腹大笑,好奇心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

三、入境,培养学科兴趣的关键

这里说的“入境”,指的是学生成功融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学生能在课堂上走到这一步,意味着其兴趣已经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前面谈到了培养学生好奇心的技巧,然而,如何把好奇心转化为对心灵的呼唤,达到融情入“境”,这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四、提高参与度,培养学科兴趣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入境”,最终目标还是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更有效率地接受知识。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就成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即使教师在激起学生兴趣方面做的工作很到位,学生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参与互动的心理,但有些学生仍然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而选择沉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手段来帮助学生迈出这一步。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是分层设计问题。语文课堂的问题大体可分为四类,即基础知识问题、整体理解问题、局部突破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课堂提问或训练的时候,可把基础性问题交给后进学生,浅层次理解性的问题可交由中等生,深度理解性问题或发散性思维问题可交由个别优秀学生作答,这样从问题设计上就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教师设置问题时尽量不做结论,为学生展开想像留下余地,还要适当地点拨示范,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盲目性和无的放矢。

二是适当的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初中学生较之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下降,高中更甚。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尴尬感受,那就是随着学期的不断进行,不少学生熟悉了教师的授课风格和要求底线,课堂积极性不断下降。这一方面有教师自身修养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激励机制。在物质方面,可采用举手奖励原则,这个奖励可以是累计奖励最多,也可以是奖励回答最优者,至于奖励的东西可以是一本本子,也可以是适当减免作业。如此操作,绝大多数学生课堂互动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

三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方法,它可以保证班级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讨论当中去,而且还可以在小组内实行师徒结对的方法,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提升后进生对问题的理解效率,这样使后进生也有了回答高层次问题的机会,无疑会极大调动后进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总之,沉闷和过于漫长的学期都是有效课堂的大敌,作为教师,既要保证课堂的纪律,又要调动活跃的气氛,还要不断克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帮助学生确立起主动学习的心理。本文试图从逻辑上理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