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学体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浅探中学体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理论

林文军

浙江省温州市第四中学325000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修订大纲、课程设置、改编教材以及引介新教学法和对学习策略、学习心理的研究上,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被引入体育教学理论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对于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却很少有研究。事实上,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参与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近年来国外教育界围绕着知识水平、教学基本技能、反思教学实践和管理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向,结合我国体育教师的现状,来探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反思早期是一个哲学概念。在教育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就对反思作出了界定,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就体育教育而言,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监控能力来促进专业能力的途径。反思性教学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反思代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理念

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端正了对发展专业能力的认识:专业能力的提高不能依赖外在的指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设计活动、观察过程、收集数据,根据得出的结论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教师就从从业者提升至研究者,从而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权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受具体的教学法的制约,相反,在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教师经过不断循环的反思,成为一个自觉而客观的反思者。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在职教育,不仅如此,它还是始终贯穿教师这一职业的终生教育。

二、反思提供了教师发展专业能力的新方法

反思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它同时也提供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通过科学判断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形式化,一方面在实践中思考,运用已知的理论展开研究,并对其结论作出分析、判断;另一方面对实践进行反思,使得从实践中获得的检验结果理论化、形式化,如此循环往复,逐渐提高专业能力。反思性教学实践所应用的行动研究、教学日记以及相互观察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然而反思教学又和传统的教学法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它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方式,它不以某个概念化的教学法去规范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过电影,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直至解决问题的整个教学活动。

三、反思倡导新的体育教育观

杜威把反思习惯的获得看作是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他认为教育就“存在于清醒的、敏锐的、谨慎细致和周到缜密的思维习惯中”。体育教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仍须遵循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体育教师在职前教育中获得了大量相关的体育知识,明确“教什么”的问题,而对于“怎么教”和“为什么教”却没有明确作出解释。在反思性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再局限于体育问题,他们也开始关注教育原理、教育目的和教育后果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们在不断拓展观察、分析、解释和决策能力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正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要提供能够培养反思性思维习惯的教育,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反思性思维能力。教师不仅是从业者、研究者,还应该是职业教育家。他们一方面具有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和个人后果,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深广的教育问题的探索和处理能力。

四、反思促进体育教师观念变革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实施,大量适应于现代刚性课程框架的体育教学方式和体育教学行为,开始显得新课程很不适应,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制约因素。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建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缺乏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因此,体育教师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相应变革,体育教师应由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转变,这样新课程标准在学校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保证。

五、反思现代体育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已向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和评分狭窄的刚性流水课程范式挑战,学生们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已从课程视野之外拉近,这必然促进体育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在信息社会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由体育课程的统一和求同向尊重多元化和个性差异转变。切莫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铸”、“造”、“模子”之类的范式。“齐步走”、“一刀切”的传统教学要求及方法与现代教育观是格格不入的。传统的“传习式”师傅教练和知识的输出者的角色,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的体育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体育教育任务。

上述不足有可能通过长期实践加以克服,如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方法,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