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两种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肖祥林

肖祥林(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外一科51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脑外科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30例(对照组)以及行锥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对患者进行GC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手术

【中图分类号】R7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214-02

目前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药物治疗,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1]。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由于操作复杂,患者手术时间长,患者术中出血量大,再出血发生率高,因此不利于患者预后。为此本文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患者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8±5.2)岁,高血压平均病史为(14.3±3.8)年,术前GCS评分为(7.35±2.46)分,患者血肿量为(62.5±3.8)ml。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30例(对照组)以及行锥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高血压病史、术前GCS评分、血肿量等基本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

患者均在全麻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患者选取马蹄切口,选择扩大翼点入路,将硬脑膜切开,将肌骨瓣翻开,将岛叶分开并将外侧裂暴露,避开血管将岛叶皮质切开,将血肿位置充分显露。如患者颅内压力过大,则可沿着颞中回方向将脑皮质切开约2cm,充分暴露血肿,并在直视下降陈旧血块清除并及时止血。清除血肿后观察血肿腔是否出血,同时放置负压引流管并将硬脑膜缝合,手术完毕后将肌骨瓣复位固定。患者术中如发生脑部组织肿胀可将硬脑膜打开,将骨瓣去除减压,并将头皮逐层缝合。

1.2.2观察组治疗

患者局部麻醉后,采用头部CT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同时选择离血肿最近的位置,同时选取无血管经过的非功能区域作为穿刺层面,并对其进行标记,同时确定头皮与血肿之间的距离,标记穿刺点,并对颅骨进行锥孔,将硬脑膜椎开,同时采用引流管将带针芯的引流管向标记好的靶区逐步放置针头,但进入到预定的深度后方能将针芯拔出,当见到血液溢出后可往血肿区域注射生理盐水,并将血肿抽除,调整引流管位置,当头皮妥善固定后将其接入到引流袋中。并往残余血管腔内注入尿激酶,并根据患者病情每次注射1~2次。

1.4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Glasgow昏迷评分表(GCS)对患者意识进行评分,最高分为15分,表示患者意识清醒,8分以下表示患者处在昏迷状态,最低为3分,表示患者处在严重昏迷状态,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意识障碍越严重。同时应用Glasgow预后评分表(GOS)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定,GOS评分共分为1~5分,其中5分表示恢复良好,4分表示轻度残疾,3分表示重度残疾,2分表示植物生存,1分表示死亡。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分析(x-±s)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对比(x-±s)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P1)>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2)<0.05,与对照组相比,P3)<0.05。

3.讨论

锥颅穿刺抽吸手术是脑部微创手术中一种,由于该手术具有定向准确,能有效保证引流管安置在血肿中心,确保引流通畅,并且能有效避免血肿壁再次出血[2]。对于血肿难以吸出的患者还可对其注入组织纤维溶酶及尿激酶等药物促使血肿液化后再对其引流[3]。除此以外,锥颅穿刺抽吸手术在穿刺过程中应用硅胶软管进行穿刺,因此在进管过程中能起到有效的分离,操作简单灵活,对组织损伤较小,方便调节,并不会因血肿缩小或改变而影响引流效果。加之该技术应用了软管道与定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因此能有效克服靶点定向技术分离的情况,减少定位误差造成的穿刺偏离等现象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可知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锥颅穿刺抽吸手术能有效恢复良好、轻度残疾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率以及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牛久卿,张建党,孙瑞迅.锥颅血肿清除128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7(2):478-479.

[2]庞小兰,童守义.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2):239-240.

[3]张显柏,董明,刘庭光.直视下小骨窗开颅与锥孔引流治疗HICH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5(2):342-343.

[4]张显柏;袁知富;董明;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