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的螺旋CT征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前列腺癌的螺旋CT征象分析

余浪涛

余浪涛(成都航天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分析前列腺癌的螺旋CT征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前列腺癌CT征像,18例行平扫和增强,3例仅行平扫,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5mm。结果21例前列腺癌中,前列腺边缘隆起者占91%,局限性前列腺密度减低或不均匀者占90%,治疗前准确率达85%。结论前列腺边缘结节状隆起和边缘毛糙;前列腺局限性密度减低是CT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征象;膀胱精囊角消失、精囊腺增大、膀胱侵犯、盆腔淋巴结肿大是其间接征象。

【关键词】前列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359-02

近年来,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发病明显增多,提高前列腺癌的CT诊断水平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前列腺癌的螺旋CT诊断,笔者搜集整理我院前列腺癌21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资料,对此分析、总结其CT征象,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21例前列腺癌,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5.5岁。临床症状主要是血尿、排尿困难、直肠刺激征,所有病例均经B超、CT检查、按照活检或手术。腺癌17例,鳞癌4例。CT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周期2s,扫描条件120kV、100mA-130mA,矩阵512×512,层厚和间距均为5mm,螺距1.0。18例均行平扫和团注增强扫描,3例仅行平扫。使用碘比醇,总量50ml-100ml,经肘静脉注射后20s行动态扫描。临床分期标准:Ⅰ期:前列腺增生手术中偶然发现的小病灶,多数分化良好;Ⅱ期:局限在前列腺包膜以内的前列腺癌;Ⅲ期:前列腺癌已穿破包膜,可侵犯周围脂肪、精囊、膀胱颈和尿道;Ⅳ期:有转移,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采用多盲法实验,由4位有经验的CT诊断主治医师分析其CT征象进行分期,CT分期标准Ⅰ期、Ⅱ期肿癌局限于腺体内,Ⅲ期、Ⅳ期有转移。最后由一名副主任医师总结。

2结果

2.1形态改变前列腺均有程度不同的形态改变,15例前列腺边缘呈波浪状、分叶状、结节状突起(图1),9例为前列腺一侧性突起,5例波浪性两侧突起,19例前列腺边缘毛糙、模糊,其中Ⅱ期3例,Ⅲ期14例,Ⅳ期4例。

2.2密度改变21例前列腺癌,平扫呈等密度者5例,低密度者16例。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均减低或不均匀,大部分病灶边缘不清楚。21例病状分布多在后叶,7例为右后叶,5例为左后叶,4例弥漫分叶,2例位于前叶。

2.3增强扫描前列腺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螺旋CT能显示前列腺癌的早期强化灶,21例前列腺癌中有7例早期强化,6例延迟扫描略有强化,4例无强化。但有一共同特点:增强扫描强化部分中低密度更明显。

2.4周围组织侵犯21例前列腺癌中,21例均有前列腺周围脂肪带狭窄,16例膀胱壁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突入膀胱(图2),7例膀胱精囊角消失,5例精囊腺增大,1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3例骨盆转移,2例骶椎转移。

3讨论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后叶,有学者认为,前列腺癌5%起源于后叶包膜下区常及侧叶[1]。前列腺癌若能突出包膜,CT易于发现,且多呈低密度。平扫低密度易于诊断,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者,动态增强扫描,利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鉴别。前列腺癌为凡血供性肿瘤,强化较差,多在周围,正常组织强化后显示出来,而前列腺增生血供丰富,强化明显,且多位于前叶、中叶,利于诊断,所以,前列腺应常规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可减少误诊。前列腺癌常早侵犯精囊、膀胱。前列腺周围脂肪带狭窄、膀胱精囊角消失、精囊腺增大是前列腺癌的间接征象,而膀胱壁的增厚需与膀胱癌相区别,盆腔淋巴肿大亦是其一个重要征象。前列腺癌常易发生成骨性骨转移,故应注意扫描范围内骨质改变亦有利于本病的诊断。有学者认为,前列腺癌有早期骨转移倾向[2],前列腺癌的CT诊断分期与临床分期结合,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价,对Ⅲ期以上的前列腺癌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既往文献[3]报道,CT对诊断Ⅰ期、Ⅱ期肿瘤有限。但笔者认为,前列腺密度改变,仍是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病例中:95%的诊断与临床病理结果相符合,尤其既有直接征象,又有间接征象者,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但在CT征象不明确的情况下,要认真与前列腺增生、膀胱癌相鉴别,如能掌握形态、密度、周围情况的变化,对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及临床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海峰,杨春华,康少红,前列腺癌螺旋CT征象与Ki-67及iNOS表达间关系的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83-84,

[2]陆忠玉,张建年,蒲魏林,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和CT征象的敏感性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1,754-756

[3]朱玉秀,王宏星,李桢,前列腺癌MRI及CT征象的敏感性分析,放射学实践,2009,24(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