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肝小静脉闭塞病的彩超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浅析肝小静脉闭塞病的彩超表现

张飞宇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161002

【摘要】目的研究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和彩超表现,探讨其彩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外伤服用“土三七”后,经病理和临床诊断的肝小静脉闭塞病16例的超声资料。结果16例超声检查均显示肝肿大、腹水,肝区实质回声呈“豹纹状”、“斑片状”低回声区。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未见显示15例,表现细小1例。16例下腔静脉肝段均受压变细、变窄,无远端扩张。4例血管造影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无栓塞。16例门静脉主干内径均正常,但血流速缓慢。肝穿刺活检6例病理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结论彩超对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菊三七;肝小静脉闭塞病;彩超

【中图分类号】R73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34-01

肝小静脉闭塞病(VOD)非常罕见。本文收集外伤后服用“土三七”(又名“菊三七”)引起肝小静脉闭塞病16例,就其病史和彩超表现作一分析,旨在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病的超声特征性表现。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VOD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2~74岁(中位年龄57岁)。16例患者外伤或骨折后均有服用“土三七”史。新鲜“土三七”煎服,每天30~70g(平均50g),总剂量300~700g(平均500g),服用后15~45d(平均28d),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和肝功能损害、腹水。体检:肝肿大,腹水,腹壁浅静脉无曲张。实验室检查:表面抗原阳性1例,总胆红素升高15例,直接胆红素升高1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3例,碱性磷酸酶升高11例,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4例,白蛋白下降6例,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下降13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s以上10例,延长2s以上6例。其中6例经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活检,4例经DSA检查。诊断为VOD后立即停用菊三七,经过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护肝利尿等针对性治疗,经过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6年),一般情况良好,肝脏肿大消退,无腹水,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1.2VOD诊断标准(1)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胆红素增高(≥34.2μmol/L);(2)疼痛性肝肿大、腹水、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2%以上)3项中符合2项;(3)肝穿剌活检病理检查证实。

1.3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设备为GEVividfive或GElogil400pro或百胜DU6。超声空腹检查:观察肝脏大小及其包膜、实质回声,测量肝静脉、门静脉、肝段下腔静脉内径及观察有无栓塞,观察有无侧支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有无腹水。

2结果

16例VOD超声均表现右肝肿大,包膜光滑,肝区回声增粗、增密、分布不均,呈“豹纹状”或“斑片状”低回声区;15例3支肝静脉未显示或显示不清,1例右、中、左肝静脉内径分别为3mm、2mm、2mm,血流通畅,未见栓塞;16例门静脉内径均正常,血流变慢,无栓塞物;肝段下腔静脉外形变细、变窄,内径变小,血流速度加快,出现湍流,无栓塞物,远端无扩张,无侧支循环形成;16例均有腹水。CT检查,16例均表现3支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未见显示,肝内小静脉变细、扭曲变形。DSA表现:DSA检查4例,证实下腔静脉及3支肝静脉无梗阻,其压力、流速及血管腔内径正常。病理表现:6例经右肝组织穿剌活检,病理诊断为肝小静脉闭塞病。停用菊三七,经治疗后随访,肝脏大小恢复正常,腹水消失,肝内“斑片状”、“豹纹状”低回声消失,3支肝静脉显示清晰,肝段下腔静脉外形、内径恢复正常,血流正常。

3讨论

肝小静脉闭塞症的致病原因目前所知有二大类,一是食用含吡咯双烷生物碱植物或被其污染的谷类,二是癌瘤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国外报道多为应用肿瘤药物化疗后,尤其是骨髓移植后,发生率达20%,死亡率7%~50%,肝区放疗3~4周内也可发生本病。“土三七”系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植物,这种吡咯双烷生物碱由肝内脱氢作用而成,其衍生物与亲核组织结构起反应,形成“结合砒咯”,具有化学活性并起烷化剂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肝窦和小静脉内皮的损伤,随后纤维蛋白相关抗体沉积于内皮下,这些聚合物和血管腔内停滞的液体、细胞碎片,逐渐阻塞了静脉回流,导致肝窦高压,最后纤维组织增生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吡咯双烷生物碱的肝脏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摄入总剂量及患者的易感性有关。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肝小静脉的内膜炎及其纤维化。按肝内病变的进展分为三期:急性期:镜下见肝小静脉内膜炎,内膜肿胀增厚并使管腔狭窄,小叶中央明显淤血和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破坏;亚急性期: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呈纤维素性静脉内膜炎,合并小叶中央纤维化;慢性期:形成非门脉性肝硬化。本组6例作肝组织穿剌活检,病理均为不同程度的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区高度淤血和肝细胞坏死,肝小静脉内皮肿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肝小静脉内无血栓和纤维化形成。临床经过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起病急,腹痛、腹胀,肝肿大和腹水。

本组16例VOD患者的彩超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腹水,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密呈“豹纹状”、“斑片状”减低区,这与肝窦扩张、肝小叶中央淤血和肝细胞变性坏死有关。肝静脉显示差和肝段下腔静脉变细变窄,可能与回心血量下降及肝肿胀压迫等造成静脉变扁有关。下腔静脉肝段尽管变窄,但是远端不扩张,亦无侧支循环形成,4例DSA也证实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无阻塞。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VOD急性期的彩超表现具有以下特征:(1)肝肿大,以右肝增大为主;(2)肝区实质回声增粗、增密,呈“豹纹状”、“斑片状”低回声区;(3)3支肝静脉显示变细,血流正常或显示不清;(4)门静脉内径正常,血流变慢;(5)下腔静脉肝段变窄,内无阻塞及无远端扩张,亦无侧支循环形成。总之,彩超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景贵,夏玉亭,余昌时,等.肝小静脉闭塞病——附二例报告.中华内科学杂志,1980,19:187~191.

[2]张国华,孔阿照,章士正,等.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表现(附14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25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