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含灰量的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浅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含灰量的控制

陈丽

江苏房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江苏省泰州市225300

摘要:当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稳步的前进,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提升。与此同时,如何控制道路工程建设中含灰量是当今道路工程建设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城市的快速扩张使人们安全意识逐渐增强,如何控制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含灰量,成了建筑师,城市管理者以及广大群众思考的一个新课题。在文章中,笔者将总结道路工程建设中含灰量控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控制含灰量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含灰量;控制

1.前言

随着当下我国政府逐步全面推进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其中含灰量控制的弊端和矛盾日益增长。相关的部门倡导呼吁创新建设安全、环保、节约型的建筑。我国的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正处在一种高速发展的时间段,这就要求对其方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规范。与此同时,推动控制含灰量的进展还表现在它有利于建设环保型的全新道路工程,同时为我国市政道路工程的发展贡献力量。以下就市政道路工程含灰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其控制要点进行探讨分析。

2.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现状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工作在表面看较为简单,实则是涵盖到诸多层面的工作,也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相联系,笔者在下文中简要的分析一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现状。

2.1回填压实不到位造成路基下沉

市政道路路基必须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才能够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运行。所以,施工单位需要做好路基的施工压实工作,保证路基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密实度,避免道路在行车的过程中承受压力而出现路基下沉。另外,由于市政道路地下铺设了复杂的地下管线,使得路基的回填压实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尤其是雨水井等特殊部位,无法直接使用重型压路机进行作业。如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控制好路基的施工质量,就会造成局部路基的压实度和周围路基的压实度不一致,容易出现路面开裂。

2.2道路工程含灰量不达标

笔者通过调查部分道路工程设计案例发现,现阶段我国部分建筑企业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道路工程的含灰量超过了我国明文规定的数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对道路工程含灰量以及其他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政策,并且要求各大建筑企业严格遵守。然而,仍然有部分建筑企业违反规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将道路工程的含灰量修建得不满足国家要求。从而导致此类道路工程的抗震能力大大减弱,在受到地震的作用后,容易引起道路工程变形,造成道路工程大面积的破坏[2]。

3.含灰量控制的要领和方法

结合以上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现状,笔者将在下文中浅析含灰量控制的要领和方法:

3.1进行含灰量工程的编制工作

公路修建工程中的含灰量控制是其难点和重点,进行含灰量工程编制工作的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编制主体则是工程建设中所利用的含灰量等相关方面费用的计算和编制。在实际工程量的计算中,要针对这两个方面分别的进行工程量的提取和计算利用。那么,在实际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注意到含灰量的计算以其控制为标准,以此纳入到含灰量工程量的计算中[3]。

3.2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要提前做好施工准备,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对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线管、临时设施进行规划和布置,同时做好施工图纸审查。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对施工图纸的内容进行核对,检测图纸标高等问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施工计划编制,例如施工工艺、劳动力等。另外,施工单位还需要对人、料、机等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做好材料采购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工作。最后,施工单位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合理划分施工路段,杜绝施工单位出现窝工现象,把控好各个施工工段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4]。

3.3制定严格的使用要求

振动压路机必须要紧跟在每台摊铺机之后进行作业、而胶轮压路机碾压时的长度应控制在3.5~6.5米以内,碾压作业模式呈“梯形”状,并要求层次一定要分明,其次要设置分界标志,摆放位置要明显。根据试验段得出的碾压遍数、工艺进行合理碾压,一定要控制好碾压时的行驶速度,坚决不允许结构层表面出现起皮、推移等现象。无特殊情况,压路机在施工作业中禁止随意停车、换挡、刹车等情况,停车时要停放在已碾压完成的的作业面上,停放时两车要错开,间距一般要求为4米,碾压施工时要在控制速度及工艺流程的情况下进行,要求必须在混合料中水泥初凝时间之前结束,当碾压工作全部结束后观察混合料表面已无明显轮迹时开始检测压实度,压实度检测合格后立即进行覆盖、洒水养生,如果检测出的压实度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因在水泥初凝时间之内进行复压,使得压实度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当遇到已超过水泥初凝时间,并且检测出的压实度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时;应对该作业段坚决进行铲除、废弃。当混合料含水量因气温升高的因素损失较大,在碾压时含水量已低于最佳含水量时不能采取二次补水的方式来增加含水量。

另外,良好的公路建筑结构体系不仅需要建筑结构体系应该具备一定的赘余度,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进而能够保证建筑结构或者构件在出现问题时,整个建筑结构体系还能够维持原本的功能[5]。

3.4把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单位需要采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生产设备来压实路基,通过精确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保证沥青混凝土的铺设温度和压实温度,以此来确保沥青混凝土的连续施工,有效的降低了路面压实不平的现象。另外,施工单位可以选用橡胶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混凝土等新材料来提高路面的行车舒适性和耐久性,降低路面的透水性。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采用表面封层、裂缝填封等方法来降低路面的修补面积,有效的提高了路面的使用性能。

另外,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回填质量进行管理。需要对重点回填部位进行回填,例如一些中等大小的井背回填厚度不能够大10cm,宽度不能够小于5cm;一些小的井背回填厚度不能够小于10cm,宽度不能够大于5cm。通过分层捣实来控制井背的回填厚度[6]。

(1)清理下承层:提前清扫的下承层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会变脏,必须重新彻底清扫干净。另外,在二灰碎石摊铺前必须洒水润湿底部灰土,使其具有充足含水量,避免二灰碎石摊铺后吸收底部二灰碎石混合料中的水分,造成二灰碎石底部含水量小,成型慢,松散,无强度或强度不足的现象,影响二灰碎石整体质量。(2)摊铺机操作人员调试好机械,避免施工中出现故障,影响施工进度,同时调整摊铺宽度和坡度,准备摊铺。(3)施工中设专人负责调度运输车辆,避免造成摊铺机停顿,影响二灰碎石平整度,进而影响工程质量。(4)工长应根据工地试验室提供的二灰碎石摊铺虚铺厚度,对摊铺厚度及时调整,对需调整高程的施工段应依据测量人员提供数据铺筑,控制好二灰碎石厚度。(5)安排3~5名工人对摊铺完成的二灰碎石中存在的离析集料进行清除,找补。避免出现局部松散,强度不足等现象。(6)控制好摊铺机摊铺速度,一方面摊铺速度过快会影响集料的密实,进而影响虚铺厚度的控制。另一方面摊铺机摊铺速度应与拌和机拌和能力相协调,尽量避免摊铺机停顿。(7)试验人员每一施工段应对二灰碎石混合料取样,一方面用EDTA试液测定其含灰量,另一方面制作试件,留置养生7天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确保每一施工段质量合格。

4.含灰量控制的意义

由于含灰量控制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改善时需要更严格的要求,改进含灰量控制的重要性如下:

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以便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大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管,对于玩忽职守的人员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违规操作者视情节给予惩罚。通过开展师带徒、群监岗等多种活动,既便于作业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又能够彼此监督,还能提高工作的准确性,作业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交流讨论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试验室提供某道路工程灰土结构层的配合比为:

石灰∶土(质量比)=14∶86,灰土的最大干密度为1.80g/cm3,最佳含水量为13%。从试验室提供配合比可知施工现场灰土达到最佳石灰用量和含水量时,每m3的质量是1800kg。由此可以计算:

干石灰质量(每m3)+干土质量(每m3)=1800/(1+13%)=1593kg,

干土质量(每m3)=1593/(1+14%)=1397kg,

干石灰质量(每m3)=1593-1397=196kg。

换算成体积比,石灰∶土=196/480∶1397/1100=1∶3.1

(其中,石灰的堆密度为480kg/m3,土的堆密度为1100kg/m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道路工程建设工程,含灰量的控制中,因为昼夜温差影响、道路工程含灰量不达标、回填压实不到位造成的路基下沉等原因,道路工程的含灰量的控制成为了实际施工中的主要问题。笔者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含灰量工程的编制工作、把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制定严格的使用要求、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等方法,达到了提升了设计质量、有利于合理科学设计和工作质量的目的,以期为建筑市政公路工程行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明华,易萍华.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监理控制要点[J].路基工程,2016(1):30-34.

[2]戴忧华,郭忠印.城市道路施工交通安全评价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15,27(4):80-83.

[3]钟鸣,史久文.我国城市道路施工问题探讨[J].社科纵横,2015(19):80-81.

[4]陈苏莲.分析影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J].科学之友.2015,(01):106.

[5]韩小岩.浅谈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J].门窗.2016,(1):96-97.

[6]刘爱忠.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7,(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