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中学语文教学激发情感八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摭谈中学语文教学激发情感八法

陈家富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时时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促成适合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氛围,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学生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情感,做到知识与情感的集合,就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获得美感;既能打动心灵,又能陶冶情操。中学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在此,笔者归纳以下八种方法,以飨读者。

1、让语言感染。教师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的表现力。因此,教师的语言首先应该可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说得亲切,学生听得心切,师生感情融洽,教学效果也就显著。也只有这样,劝导时,教师的话能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前进的波澜;表扬时,话不多也能使学生受到真诚的鼓舞。其次是教师的朗读要富有激情,尤其是对诗歌和优美的散文。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也必然使学生受到感染,对艺术形象美、作品的意境美进行欣赏、创造。课堂只有通过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所含的感情有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形象化,尤其是对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通过讲解评析,再现人物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意境,更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教育。

2、借动作触发。所谓动作触发就是教师要用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就是利用教师自身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的非自然的无声语言。通常使用的体态语言无外乎是面部表情、手势语和姿态语。教师必须驾驭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根据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语文的抑扬顿挫和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的适时适度的变换来表达文章中不同的感情色彩,创造出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和谐统一的气氛来。一种商量的语气,一抹赞许的眼神,一束信任的目光,一个肯定的手势,必然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豪。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鲁提辖拳打店小二时“揸开五指”和打镇关西时“抡起醋钵大小的拳头”这两个动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模拟。让学生在鲁提辖的惩治爪牙和恶人的情境中体会出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也体味出作者遣词的匠心。

3、放音乐渲染。教师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这一优美古曲,让学生领悟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是何等的悲慨激荡。那优美的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其作品感情又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如此,在学生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再导入课文教学,这无疑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也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4、创场景陶冶。“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受到感染。例如在教学《〈白毛女〉选场》时,如此开课:先打开投影,伴随着选段中徐徐的音乐,北风劲冽,雪花飘舞。杨白劳挑着担子迎着风雪艰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同时画面一边显示大年三十喜儿倚门盼着父亲归来,锅凉灶泠的凄凉情景;一边显示黄世仁全家团聚,张灯结彩的热闹场合。这时,学生就会在这两种声光色彩组合的特殊氛围中产生对比,引起震憾,学生不禁要问:杨家父女能否过上团圆年?为什么两家的处境不一样?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当然也就会迫不急待地想将课文读下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5、抓词句体验。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饱含着作家的深厚感情,正如作家高晓声所言:“作家没有真情实感,是应该无路可走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本大都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深意,把文本的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情感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例如《背影》中描写年迈肥胖的父亲,迈着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爬过地铁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把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情感,都含蓄地在言行中表达出来,在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好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好好体验,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这样才能对词语包蕴的深意真正有所领悟。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文中的“藏”字,看似平常,但用在这里,除表明送给白莽的两本集子是自己珍藏的,以示珍贵外,在结构上还有为下文张本的意思。下文隔一段,说这两本书的下落时,用了不少文字说明三十年来为什么将这两本书大抵带在身边,这是对“藏”字的发挥。两相对照,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此时对书的珍视,对白莽的厚爱,对敌人的轻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细心体会,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而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6、挖潜力催化。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更有效地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例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无名战士用生命代价保存“七根火柴”的无限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幸福生活的热情,立下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四化”的壮志。如何以情激志呢?教师可讲述红军过草地的那一幕:鸟虫绝迹,茫无人烟,风云难测,一队队伤痕累累、衣服破烂、食囊空空的红军搀扶而进-----“吃野菜、煮牛皮、挖草根”的苦难,对火的渴望学生都能体会到,那无名战士的壮举就显得更可贵,形象就更高大。

7、用直观诱导。直观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当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会捕捉时机,把握火候,巧布疑阵,妙设悬念,使悬念环环相扣,步步相“逼”,“逼”出学生的求知热情,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遨游在知识的天空。单用一只粉笔,单靠一块黑板,单凭一张嘴,根本无法达到“后疑推前疑”的效果。而“资源丰富”、“博大精深”的多媒体会轻易地弥补这一缺憾。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仿制“金盒子”,教师形象地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接着展示课本中三味书屋的插图,并用多媒体展示先生手持铁戒尺,师道尊严的形象及古板迂腐的念书神态。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百草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8、做活动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已创设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行教材相关的情境,通过角色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使教育教学的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可以采取让学生登台当“教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自制导具或挂图、化妆表演等方法把活动引入课堂。如《晏子使楚》一文,展示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为自己国家赢得尊严的场景,就可以让学生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学生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自编自演,在活动中接受熏陶。

当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是不一而足的,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准确的把握教材,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作用,让师生都在充满积极情感的课堂中,带着情感去教、去学,努力创造教学艺术的情感美,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