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情境教“活”说明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巧创情境教“活”说明文

覃艳华

覃艳华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巧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变得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设情境;教“活”说明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爱学”小说,“怵学”文言文,“厌学”说明文。究其原因是:小说有生动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所以“爱”;文言文远离生活,太陌生,所以“怵”;说明文内容干巴巴,所以“厌”。面对学生的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不能等闲视之,任其发展。我们想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剂良方,在教学中巧创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可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效。在这里,笔者着重谈谈自己是如何巧创情境,教“活”说明文的。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在导入时就需下工夫。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中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在一节课的起始,为学生在心理上注入催化剂,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教师精彩而成功的导课方法,能很好地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先声夺人”之效果。所以,教师一上课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有设疑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名言热点导入等等。

例如,笔者在上布丰写的说明文《松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时笔者播放了旋律活泼、轻快的乐曲,音乐背景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学生们饶有趣味地听着优美的乐曲,欣赏着怡人的画面。突然音乐、画面停止,笔者神秘地问道:“同学们,下面将有一位非常非常可爱的朋友来到我们面前,大家欢迎吗?”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兴奋地喊道:“欢迎!”学生语音刚落,前面停止的画面再次启动,一只美丽、可爱的小松鼠映入了大家的眼帘。笔者顺机问道:“同学们想不想认识这位朋友?”在学生兴奋回答的同时,笔者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愉快地进入了角色,一节他们原来“厌学”的说明文课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初中生大脑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较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已进一步发展,但兴趣在学习中仍起着重要作用,由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在学习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说明文由于本身的体裁特点决定,内容无外乎是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和功用等方面,教学内容也无外乎是学习说明对象、特点、方法、顺序、语言等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学生感到比较乏味、枯燥的,再加上课堂中教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增多,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渐削弱,兴奋度逐渐降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逐渐模糊。如果此时,我们忽略了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还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独角”戏,那么我们的教学本身将变成学生厌学说明文的又一因素。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如在重、难点地方,在学生情绪不高时,巧妙地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教学变成真正的师生互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说明文《巍巍中山陵》时,由于该篇课文篇幅较长、介绍的内容较多、空间跨度相对大、多,学生预习后普遍反映,课文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在设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及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高尚人格魅力,笔者决定从中山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布局、各部分构造等找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可是学生阅读后对中山陵的整体印象还是比较模糊,怎么办呢?于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中山陵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中山陵后,再让学生分四个小组,商定每组各选一名学生做导游员给大家介绍中山陵,最后评评看哪一小组最好。为了介绍好中山陵,学生们兴致盎然,推选导游员,观看图片,阅读课文相应段落、试讲、同伴点评、再试讲,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等学生介绍完后,再组织学生点评,教师小结。紧接着笔者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不是单纯说明中山陵的“巍巍”这一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们马上由刚才的兴奋转入到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轻松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点,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高尚的人格魅力。收到这样的效果,不能不说这是巧创情境立下的汗马功劳。巧妙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根擦亮的火柴,它点燃了学生参与兴趣的导火索。正可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才会使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大脑的“接收系统”产生联系,促使他们去积极参与。

三、拓展延伸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实践性是语文的一大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比较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部分可视课文内容和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设置,它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说明文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有,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各种外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博物馆的解说词……学生几乎随时都可以接触到说明文,随时都可以进行有关说明文拓展延伸的实践活动,例如阅读课外说明文,拓宽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进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进行说明文的口头表达训练等等,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也注意到了说明文学习中拓展延伸的重要性,可是往往很多时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实践欲望并不高,他们对课内的说明文学习兴致都不高,何况课外呢?所以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了。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实践兴趣呢?方法很多,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不失为其中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学习,应留意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在学生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后,笔者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创设了“比美”、“寻美”情境。步骤:1.再次播放苏州园林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2.大屏幕投影名言“不是世界上没有美,而是人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3.比美擂台:介绍你所见过自认为是最美的画面;4.评比;5.布置课外“寻美”活动,可用相机、画笔捕捉、记下你身边的美景,之后在班上展出。经一系列步骤下来,学生的兴趣被笔者创设的情境一点一点地激发出来了。从后来学生展示的作品统计,有四张相片,七张图画,五十多份文字材料。令人惊讶的是无一雷同,各有千秋,内容丰富,有学校的睡莲池,有拉堡小公园的“狮子桥”,有成团的草莓地,有百朋的莲藕田……细细想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懒于实践,而是我们教师激励不到位,如果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们能多花些心思,想出好法子(例如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实践兴趣,那么又何愁学生不从课本中走出去实践呢?

总之,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使原本学生厌学的说明文课由死气沉沉变为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十五中学

邮政编码:54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