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眼科历史地位及对生理解剖学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论中医眼科历史地位及对生理解剖学的发展

李久红李世堂

李久红李世堂

河北遵化市人民医院河北遵化064200;河北遵化市民生医院河北遵化064200

【摘要】根据《黄帝内经》历代等经典著作文献学习,充分认识到祖国医学这个伟大宝库所孕育着《光明的窗口》眼科。她在祖国一血不断发展的伟大母亲怀抱的抚育下,眼科的理论体系充实完善,不断腾飞,在其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上临床应用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祖国医学;中医眼科;生理解剖

【中图分类号】R246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09-01

中医眼科是一门专科。她随着做过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腾飞,充实完善壮大自己。我国医学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不少关于眼病的论述,“灵枢”决气篇云:“气脱者,目不明。”“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虚则目寥寥无所见“。这两条经文论详细阐述了集体的同意,眼与脏腑精气几气血肝脏之关系。”“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约成书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战国时代即有了眼科医生,如扁鹊在周都洛阳为耳、目、痹医。到了汉代“神农本草经”里已搜集记载用于临床眼科药物70余种来治疗胞眼病、两眦、白睛病、黑眼病及一些全身疾病合并眼部症候。眼科随着祖国医学不断发展而充实自己,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专书乃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诞生于公元610年的隋朝,该书五十卷,共刊出目病诸侯三十八论,此书首先提出了“睑”的名称,巣氏已记载有“睢”目,今已称上睑下垂病,又据“目珠子脱出候”“目是府脏阴阳之精华,宗脉之所聚……,珠子故令脱出”详细阐述眼球突出病之故。又云:“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府藏之精华若劳伤,府藏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巣氏又阐述与现代共转型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种病因和临床改变有“视一物为两也”和“目偏视候”:……精不正则偏视……此患亦有从小而得之者,亦有长大方病者……。

公元7~8世纪唐代太医署把“耳、目、口齿”列为专科,当时眼科除药物治疗外,还有金篾开拔内障,拔出睫毛以治倒睫,镶嵌义眼以整形等手术疗法,可见世界上安置假眼我国为最早。宋代公元1078年~1085年太医局始设九科,眼科成立专科。在发展中逐渐完善已为独立体系。据史料记载南宋宗室赵希鹄氏所著《洞天清录》云:“叆叇,老人不细书,以此掩目则明。”现代医学为老年人眼因调节功能减退,晶状体弹性减弱,平行光线落在视网膜之后,成为老视眼。“叆叇,眼镜也”,老花镜。眼睛一词见于《正字通》。该书云:“闻贵人有眼镜”。

明代王肯堂氏于1607年著成《证治准绳》,书中七窍门上论眼病,共列41类170余证,其记载的眼病症状,病因更为详细,例如凝脂翳和花翳白陷;托名孙思邈编写的《银海精微》,详述眼科各证,如眼生风粟【相当于沙眼】,在解剖学方面也有一些重要贡献,比如对虹膜的描述就非常细致,在该书记有“瞳仁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黄仁展则瞳仁小,黄仁大则瞳仁大,人不知瞳仁能大小者非也,”黄庭镜的《目经大成》对胬肉的阐述和手术后的观察尤为细致,论述了胬肉有进行和静止。黄氏首先提出胬肉手术后有复发问题,给后人手术方式改进提供了依据。黄氏从解剖上观察动物的内容,通过多次细致观察眼睛前房情况,首先纠正了“黄膜上冲证”为黄液上冲证”,现代称为前房积脓。清代王清任1830年著有《医林改错》,他指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思维记忆来源于大脑皮层,又云:“两目细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指出大脑视中枢产生视觉。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于医生的重要性,大胆提出对古籍中解剖记载的怀疑和改正,他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祖国医学对眼科的发展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睛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约束,裹挟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之所以能识万物,辨五色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输的关系。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云:“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生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瞳神有损”。该文论述了言语脏腑的关系,当精气不能上荣与目就会发生视物模糊及眼底病变。

通过浅述充分认识到眼科是祖国医学这个伟大宝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对医治眼病防盲治盲、复明起了重要作用,是一门有丰富内容的学科,她与祖国医学、社会进步飞速发展息息相关,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