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林立辉

林立辉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本文选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旨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实效性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内在动力。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做到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才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对此,我们要设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进入语文课堂学习。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设一种尊重理解、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氛围。针对具体的课堂和课文特点,巧妙运用录音、幻灯投影等电化教学工具,创设便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信任,以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巧妙设问,营造高潮迭起的学习情境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时,大脑的活动当处于紧张而活跃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把握机会创设高潮迭起的问题情境,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地提问,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行道树》(七年级上册)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的是什么?快乐的又是什么?这句话跟全文又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学习讨论回答,教师再整理归纳。从一定层面上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分析并把握课文主旨。营造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多个问题引发的学习高潮,对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以情感人,点燃学生活跃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学是一种影响、一种激励。它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的语言学科,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鼓励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同时要细致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用真诚的感情、积极的心态引发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的灵性和潜力激发出来。

课文《黄河颂》的教学,笔者创设一个通过多媒体,借助黄河照片和有关黄河的一段影象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认真欣赏这样的情境。指导学生去品读课文的音韵节奏,感知黄河的雄伟气势,领略黄河所赋予的民族精神。在结合学生独立分析和合作探讨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让学生对课文中有关黄河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在内心深处激发起歌颂黄河、歌颂祖国的爱国情怀和学习黄河精神的豪情。有了教师的情感激发和引导鼓励,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火花也一步步被点燃起来了。

二、优化设计,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力主要是由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转化成学习语文的动力。

1.培养高尚情操,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

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时,必然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祖国历史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也讲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懂得: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是哪个行业都离不开语文,古往今来单位招考,人才选拔,特别是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无不凸显出语言文字表达的重要性。同时更应让学生明白:语文在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树立起认真学好语文的理想,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课文大多情文并茂,集文化知识教育与为人处世教育为一体。教学课文《论语十则》,笔者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让学生从读文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哲理、个人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精美阐述,激发起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愿望,从而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阅读研究文本,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题海战术”和“满堂灌”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应该多重视阅读品味、鉴赏分析以及学以致用的读写结合。众所周知,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教材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和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自行调整处理或补充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备课时的预设往往会因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素的干扰,课堂上可能出现新的情况。所以要求我们认真研读教、认真分析学生。在备课中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整体情况的同时也要考虑个体差异,注意知识的生成性以及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为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空间。对于具体某一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知道些什么,又有哪些是可能不知道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学总体的设计要宏观驾驭,整体把握。对具体过程要多考虑细节:学生会怎么说?如果不会说,教师又该如何引导?不妨多作猜想,多估计些情况。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给予更多思考的空间,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培养学习需要,从立足课内到延伸课外

让学生感到学习课文是自身的需要,这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动力。学习语文的需要是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的强有力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意义作用来唤起学生对学好语文感到很有必要,这不仅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把课内的文章当做典型例题,认真学习和研读,然后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教育影响和拓展分析。

适当的课外延伸,既便于把握文章主旨,又能增加阅读量,更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课文《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这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险篇中的一篇文章。该单元主要讲探险探奇故事,目的是激发学生探险求知的兴趣和动力,学习人类的探险精神。为体现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唤醒和激发,课后笔者开讲了古今中外探险故事列举专题讲座。分析了《嫦娥奔月》、《哈利波特》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引导他们写写读后感。这一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丰富了学生的课文阅读欲望,激发了这一年龄段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一定的探险精神。实际上,青少年学生都有猎奇探险心理,教师如果能从注意学生求知欲望角度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现从“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的转变。那么,学习语文的动力就会更强,兴趣就会更浓。

三、适时激励,激发学习体验

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这同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激励闪光事例,与学生共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要培养追根问底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良好表现往往会产生满足愉悦的心理,会有一种成就感。当学生有这种快乐、自豪的情绪情感时,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并与其一同分享快乐。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我获得知识能力的价值感、成功感和荣誉感,这无疑提升了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后继续努力学习的兴趣和不竭动力。

教学具体的一篇文章,有些从文字表面上看,似乎是多余之笔,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仔细研读品味,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含义。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课文前面写“独往湖心亭看雪”突出一个“独”字,而后面却写了“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这前后文似乎矛盾,为什么呢?难道是作者的误笔,还是作者有深意在里面?其实教师只要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性格的共性以及文章的主题入手,去暗示或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文人的思想,便可明白这样处理并不矛盾。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分析便会感到愉悦。教师也要趁机会多鼓励表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的喜悦。

2.点燃学生激情,提供展示平台

文学作品类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形神兼具。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课堂教学中,诸如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现场作文评比活动等等,都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语文、用语文的新天地。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笔者让学生搜集含“马”字的成语,讲讲你知道的文学作品中的“马”,朗诵跟“马”有关的散文或诗歌。放开手让学生去搜集整理、去交流探讨、去深情朗诵。结果学生个个踊跃参与,再加教师的及时表扬和精心点评指导。这样学生有展示机会又有奖品。学习兴趣逐渐被激发起来了。实际上,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训练,运用得好,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供学生学习语文展示平台必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教无定法,教亦有法,贵在得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要进一步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优化设计、强化学习动力以及适时激发学习体验等三方面结合起来,从而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中心学校

邮编:32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