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

王帅

内蒙古大学

摘要: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内容、主题和叙事手法呈现出对古典文学作品及当代文学作品的依赖,电影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融合,已成为中国电影在新时期从荒野走向繁荣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探索研究了文学对新时期电影的影响,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改编原则。

关键词:新时期电影;新时期文学;电影改编

引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中国新时期电影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影与文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在9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新时期是最重要、最辉煌的阶段。新时期中国电影无论是在创作数量、质量乃至电影艺术水准,还是在对世界电影史的影响上,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一、文学对新时期电影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电影艺术家的思想创新和经验积累等,文学对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影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大导演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搬上了荧幕,新时期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主要是中国第三代导演活动的舞台,他们是典型的“带着脚链跳舞”的艺术家。导演谢晋作为第三代导演中知名度最高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有《牧马人》、《芙蓉镇》、《女篮五号》等,谢晋成为了中国电影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产量稳中有升,中国电影再也没有出现之前的停滞或变动较大的局面了。在质量上,中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真正杨威世界,国际影坛一度发出“80年代世界电影看中国”的声音,而肩负中国新时期电影腾飞重任的正是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比如,第四代导演谢飞的《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本命年》都是对新时期电影影响极大的作品,到了第五代导演,更是进入了一个电影全面发展的高潮时期,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黄土地》,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等,都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

在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是从中国古典文学或当代文学作品中改编而来的。而新时期的导演们都具备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独特的鉴赏与改编能力,他们充分地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营养,激发了自己创作灵感,从而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是新时期电影诞生和发展的垫脚石,为中国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而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却被商业电影占去了较大空间,优秀且富有内涵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少,除了中国现阶段快节奏生活与娱乐、大众文化的影响,优秀文学作品的衰落也是十分关键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营养供给。导演可以从丰富的文学作品中积累经验,学会怎样生动形象地去表现复杂多元的生活,展示自然。巴赞曾说过,“电影是年轻的,但是文学却和历史一样古老。”电影自从诞生起,就与文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中的小说属于民间文学,就拿轶事小说、明清章回体小说、后使其白话文小说来说,都是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与集市现象的描述与记录。而如今的电影也一样,同样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艺术,不同的是两者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影艺术直接呈现在荧幕上供观众直观欣赏,更加的生动形象。但在新时期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上,两者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二、电影改编的原则

由于文学和电影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法则。夏衍认为,如果是要对高尔基或者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等巨匠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就一定要忠实于原作品。可能是受到这类思想的左右,中国电影很长时期内都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但随着新时期文化的到来,新时期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特点,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中,应顺应电影艺术的特殊规律,正确地选择和接受文学作品。新时期电影在对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原则上不同于上述时期的电影,他们不再单一地遵循忠实于原著的电影创作理念,而是逐渐开始追寻一种改编创新的创作思路,为了避免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带来的矛盾,新时期的电影导演们开始青睐于改编当代的时兴小说,如陈凯歌根据李碧华的作品《霸王别姬》改编的同名电影《霸王别姬》等。另外,新时期的电影在改编风格上也有所突破,打破了改革开放前传统陈旧思想的禁锢,如导演谢晋的《芙蓉镇》,就是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讽刺批判,并展开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新时期电影崭新的开始,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新时期电影有着极大的贡献。迄今为止,其导演作品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可以说,张艺谋在电影文化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非常重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同时也因为他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他可以在将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创作为电影时,有极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上,张艺谋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审美追求,他突破了忠实于原创作品的原则,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做到了巧妙的结合。比如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文学作品中的部分细节进行了删减,重头戏也进行了改变,只是截取了“九儿”出嫁和抵抗日寇的一段,突出了“爷爷”和“奶奶”在轿子和高粱场中的表现,增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又比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张艺谋加入了挂灯笼的场景和民间习俗,不再局限于小说所呈现出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是电影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在新时期电影导演对文学的改编上更加忠实于自身的创作个性与创作理念。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中国新时期,电影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及当代文学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张艺谋所说,文学是电影的源头,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因为大部分优秀的电影都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要研究新时期中国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梁华.新时期广西电影与文学关系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0(06):26-30.

[2]梁晶晶.影视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传播[D].山西大学,2012.

[3]尹晓丽.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绞缠——试论当代小说和电影文化关系的流变[J].晋阳学刊,2005(04):105-108.

[4]王建宁.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对读[J].电影文学,2011(19):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