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诊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诊断的价值分析

周忠明

周忠明(湖南省常德津市市人民医院湖南津市4154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在既往7年内接诊的23例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提高CT在该种疾病诊断中的鉴别、诊断能力。结果23例患者行CT检查,患者的CT表现主要分为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小支气管扩张、炎性斑片状实变影、肺间质纤维化以及小空洞。行鼻窦CT检查,多数患者伴有副鼻窦炎表现。结论胸部CT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时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应用鼻窦CT进行佐证,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关键词】CT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32-02

临床上存在于左右两侧肺部细支气管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小气道慢性炎症称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其是在上个世纪69年代末有国外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本病的发生因素,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意见,多认为与种族遗传有关[1]。本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相对较轻,因此国内对于本病的相关报道也相对较少。为提高本病的影像学的认识及提高疾病的诊断机率,此次我院就近期内接诊的23例本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06年6月到2013年6月间接诊的2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切片诊断证实。2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从17岁至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2岁;患者的病程长短由2个月到34年不等,平均病程为9.3年。全部患者临床均伴有明显的咳嗽、咳痰以及气促现象,另6例患者痰液呈现黄脓状痰、4例患者伴有少量的咳血现象。23例患者在行体格检查时,均可在两侧中下肺部闻及湿罗音;实验室检查显示,23例患者的痰液标本中有9例患者的痰液中检出了铜绿假单胞菌、有3例患者检出了肺炎克雷白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和大肠埃氏菌各1例;行血气分析,结果显示,23例患者中有有7例患者存在低氧血症;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的肺功能存在障碍。

1.2诊断措施:对23例患者均行胸部CT、鼻窦部CT扫描诊断。嘱患者取仰卧位于检测台上(对于需要检测肺组织后部病理改变的患者则嘱其取俯卧位),同时嘱患者平稳呼吸。应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64层螺旋CT对患者实施由肺尖到后肋膈角的扫描,将扫面参数调整至120kV、350mA、层后调整至10mm、螺距调整至1.5。

1.3诊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如下几点:患者临床表现出持续性的咳嗽、咳痰以及在活动后表现出呼吸困难。既往存在副鼻窦炎病史或合并慢性慢性鼻窦炎。胸部X先检查可见双侧肺部存在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行CT检查时双侧肺部存在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患者的肺活量不足80%、肺内残气量超过150%、血氧分压不足80mmHg。行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的血清冷凝集效价超过1:64[2]。

2结果

2.1病灶分布情况:本组23例患者有19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侧肺野及肺部外围,占82.61%;有3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肺野内存在散在的斑片状分布,占13.04%;有1例患者其双侧中上肺野的病灶分布较下野明显,占4.35%。

2.2CT表现:23例患者行CT检查,患者的CT表现详见表1。

表1:表示本组患者CT成像分类[n(%)]

注:存在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的患者,其病灶分布不均匀且边界模糊、无融合趋势,多见于两侧肺部的中下叶;小支气管扩张患者表现为直径较小的气管远端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表现为炎性斑片状实变影的患者,其病灶多局限在患者单侧的肺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表现为条索状的阴影或网络状的阴影。此外,本组还有19例患者行鼻窦部的CT检查,其中17例诊断为慢性鼻窦炎、2例诊断为急性副鼻窦炎。

3讨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命名的疾病,关于本病的发病因素,目前临床尚部明确,但多认为与遗传、地域等因素有关。本病在我国并不多见,其主要好发于韩国及日本等东亚国家[3]。此外,曾有学者将活检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置入大鼠支气管后,大鼠确实建立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4]。但现有的研究却不能解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什么会合并副鼻窦炎以及红霉素类药物对本病治疗有效却不能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现象。

病灶累及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管壁全层,但其他肺组织不受影响是本病发生后典型的病理特点[5]。这些受累的支气管会因淋巴细胞等细胞的浸润而出现管壁增厚、瘢痕病灶形成等现象,从而导致受累的只习惯出现狭窄、闭塞,进而导致闭塞近端的支气管出现扩张。笔者也就该种疾病的CT表现总结如下:小叶中心性结节,且呈现为弥漫性的广泛分布;结节周围存在Y字型或线状的高密度阴影与结节相连;小支气管出现扩张并呈现管状或环状排列,且多数患者支气管管壁会出现明显的增厚现象;伴随着病情的发展,结节间会出现气体贮存现象;支气管扩张表现为不可逆;肺部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样变;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型鼻窦CT诊断时,均显示伴有急慢性副鼻窦炎。虽然该种疾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的特征性,但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也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区分[6]:其一便是支气管扩张,此种疾病的CT表现会出现“轨道征”等特征,但其支气管的管壁不会出现增厚现象,部分患者CT影响下可表现出树芽征,但多不会合并小结节阴影;其二便是粟粒型肺结核,虽然该种疾病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都会出现粟粒样的结节阴影,但相比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密度较低、分布更为广泛,且不会表现出树芽征等特性;其三便是肺组织间质性病变,该种疾病的CT表现会表现出组织间隔增厚并表现出网格状阴影,同时此种表现会伴有磨玻璃样的改变,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却没有上述表现;其四便是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此种疾病的CT图像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表现极为相似,不同之处便在于小结节可以出现明显的融合现象,同时伴随着小叶间隔的增厚患者的纵膈、肺门等的淋巴细胞也会出现明显的肿大。

结合此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CT技术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辅以鼻窦CT进行诊断,可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做出及早、明确的诊断,这样也可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ChenY,KangJ,LiS.DiffusePanbronchiolitisinChina[J].Respirology,2005,10(1):7075.

[2]李惠萍,何国钧.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3,2(1):73-75.

[3]FitzgeraldJE,KingTE,LynchDA,etal.DiffusepanbronchiolotisintheUnitedStates[J].AmJRespirCricCareMed,2007,154:497-503.

[4]武秀华,沈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8(6):394-397.

[5]刘鸿瑞,刘彤华,任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0(5):325-327.

[6]谢峥,韦炳能,黄庆宁,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27(3):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