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九江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研究

吴燕

摘要:本研究采取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方式,了解九江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源、应对方式等各项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预测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1.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危机期”。身心的急剧成熟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而伴随着这个年龄特征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自我适应压力等都使青少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基于此,本研究在对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辅导与干预工作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源、应对方式等各项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预测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建立一套具有全面性、全程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中小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提供理论数据。

2.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概念的界定

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明确概念,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指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用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处境超出了他的应对能力时,个体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2】。面对同一外界刺激,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对某些人构成心理困扰的刺激可能并不对其他人构成心理困扰;即使同一刺激引起人们的心理困扰,由于人们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其问题解决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3】。对于青少年而言,危机源、自我效能感、危机处理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是影响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概念基于此四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心理危机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3.研究过程

随机选取九江市五所(城市三所、农村二所)中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二、高一、高三学生各两个班,共763人进行施测,其中男生408人,女生355人,被试年龄平均在10-15岁之间。收回有效问卷734份,有效问卷占总问卷的96.2%

3.1危机源

危机源是心理危机得以发生的导火索,不同的危机源所诱发的心理危机具有不同的特点。

3.1.1工具

采用Holme和Rahe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4】进行调查,该量表为自评问卷,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间内发生与否,若未发生过仅在未发生栏划“∨”,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即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或极重度(5)。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进行统计。

3.1.2调查结果

表1数据表明,造成青少年过激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其他(厌学、打架等事件)、健康适应问题。

3.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具备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能力主观判断与信心。一般来说,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对任务的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和信息加工的策略等。高自我效能促使人在困难面前会付出较多努力,并能坚持更长的时间,还会选用更丰富的信息加工策略。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常常自我怀疑,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3.2.1工具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称GSES)进行调查,该量表共计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适用于学生群体。对每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回答的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项目的描述。根据被试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分5级评定,即非常不符合(1)、有些不符合(2)、不确定(3)、有些符合(4)、非常符合(5)。统计指标为累计总分。

3.2.2调查结果

表2数据表明,中小学生人群中,自我效能感中等水平人数居多,总体上普遍偏低。

3.3危机处理方式

危机处理方式又称应对(Coping)方式,不同的应对方式,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3.3.1工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30个题目,包含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6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示越采用某种应对方式。

3.3.2调查结果

表3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应对问题的方式是较为积极的,但是面临不利环境时也会采用幻想、忍耐来回避问题,而不是利用积极行动寻求解决的途径。

3.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关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学生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较差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差。

3.4.1工具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5】,该量表包括10个题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评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社会支持越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如将“同事”改为“同学”,将“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第五个项目将“夫妻”、“儿女”2个不适合学生的条目删除,第九、第十个项目将“配偶”条目删除。评分范围为12-52分。

3.4.2调查结果

表4、5、6、7数据表明,中小学生的客观支持系统基本满足需要,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他们能感受到较多的主观支持,但寻求社会支持解决困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5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

注:*p<0.05,**p<0.01,以下同。

表8数据表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自我效能感成显著正相关,其中主观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这表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个体在危机情境中更容易心理平衡状态或更容易从心里不平衡中恢复过来。

3.6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能力,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自我效能感上有3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3个因子对解释自我效能感的联合解释率为19%,3个因子包括问题解决(14.9%)、主观支持(2.5%)、退避(1.6%)。

4讨论

4.1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

危机源对个体的影响往往具有积累性,而危机事件的强度则直接决定其对个体心理冲击力的大小。因此,控制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对预防心理危机具有“清源”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源主要来自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发面。因此,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时,可以通过拓宽对学生进行考评的指标范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使用正向激励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等措施来进行。

4.2增加社会支持,提高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人群中自我效能感中等水平人数居多,总体上普遍偏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个体外部因素,个体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来自学校、家庭等社会支持,这都是中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素【6】。本研究中,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个因子均与自我效能感成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也证明了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感的保护性作用,因此,我们在预防与干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时可以通过增加社会支持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其危机脆弱性。另外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寻求社会支持解决困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向学生宣传主动求助的重要性、危机援助机构基本情况以及训练其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和技巧来提高其支持利用度。

4.3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危机,维护心理平衡

本研究中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发现,问题解决、主观支持、退避进入回归方程,其中,解释率最高的是“问题解决”,另外,“退避”也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退避”与自我效能感关系也是密切的,当个体面临危机情境时,暂时的回避危机情境也是有助于维护心理平衡的。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有些中小学生面临不利环境时也会采用幻想、忍耐来回避问题,而不是利用积极行动寻求解决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讲授、讨论、模拟、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积极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CaplanG.ThePrinciplesofPsychiatry[M].NewYork:Basic,1964

[2]CaplanG.TheTheoryandPracticeofMentalHealth[J]Consultation.NewYork:Basic,1970

[3]高向东.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98

[4]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06

[5]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27

[6]温盛男,张琦.职业自我效能感综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