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

汤绪乾

云南省水富县教育局657800

摘要:本文从留心生活,认真记录,在生活中获取材料;引导观察,寻求特点,在感性中获取材料;组织活动,用心体验,在活动中获取材料;指导阅读,做好笔记,在学习中获取材料;利用形象,激发想象,在想象中获取材料等五个方面来揭示“如何指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这是多年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是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指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

一、留心生活,认真记录,在生活中获取材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材料的积累,要靠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和认真记录。也就是说,把自己在衣、食、住、行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的素材储存到自己的作文“仓库”里。并学会在“仓库”里选取材料。

我们多数小学生年龄小,平时不注意身边的事物,再加上生活阅历浅,因此,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无事可记,无理可论,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作文应写些什么。只有当老师布置作文时,才忙于拼词凑句,交差了事。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使他们知道写好作文必须要有大量的素材,而素材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而得。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发掘开拓写作内容,让他们去实践、尝试、体验、发现,然后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获取直接材料。

二、指导观察,寻求特点,在感性中获取材料

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大量的信息材料获得、储存。就不可能有丰富、充实的知识。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场景和人物举止神态,认真思考事情的内在联系和意义,从中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

在观察中,我们要把随意观察深化,指导学生进行定向的观察。定向观察也叫专意观察,这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观察。应当成为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一环,观察要求精心和细致。

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为观察目标,连续一段时间专意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有所发现后,引导他们向广度、深度发展,从而认识事物。发现并找出该事物的特点,记下观察到的发现,获取富有特色的材料。

三、组织活动,用心体验,在活动中获取材料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识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他们提供获取材料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参加了活动,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感受,获取的材料可信度高,写出的作文也就有真情实感了。

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结合“五四”、“六一”、“八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开展庆祝、联欢活动。活动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活动目的编拟提纲,活动时引导他们按提纲进行并做好详细记录。使学生在体验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获取和积累写作材料。

四、指导阅读,做好笔记,在学习中获取材料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因此,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写作素材。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优秀的文章,记一句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并经常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读物。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写读书笔记就是把有关资料,好的词语、谚语、警句、好的文章题材和笔法、激励人们上进的事例、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等,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通过“读”来激发灵感,理清思路,丰富材料,打牢写的物质基础。

五、利用形象,激发想象,在想象中获取材料

要获取丰富生动的材料,就要善于想象。学生的想象是十分生动活泼的,教师应启发和诱导学生从无拘无束的幻想中发挥创造性的想象。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教师可通过一幅简单的画,一段文字,一系列动作让学生进行想象。也可利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媒体,电视、电影等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简化明了、重点突出、综合性强,能激发联想、记忆深刻等优点。让学生在形象的教学引导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协调发展,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获取写作材料。当然,人的想象不能凭空产生,而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用表象作材料的。

总之,只要指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细心观察事物,用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察所得储存起来,再认真阅读大量的课内外读物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展开联想,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就会在有意或无意中获取直接或间接的作文材料。当然,教无定法,导无恒准。教师应把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学生获得新颖的、恰当的写作材料。

参考文献

刘芳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