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教学中的“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重视数学教学中的“读”

程稳

吉林省图们市第四小学程稳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谈起阅读,大家一般都会想到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不屑于数学的阅读,其实数学更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和数学课外书刊的兴趣和能力。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有时常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

一、课前加强阅读指导,形成阅读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语文、英语课,还是数学课,恰当的课前预习都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47页至第48页上的内容,初步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后项用“1”表示行不行呢?这样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也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会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上课时,围绕课前预习的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二、课中找准教学起点,重建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预习对一些容易的知识已基本掌握,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穿针引线,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因此我们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找准教学起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重难点及知识的拓展运用上,重建教学模式。

1.引入新知时阅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导入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读一读”、“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阅读,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如六年级上册教材63页中的“你知道吗”,就是介绍祖冲之及中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5l页的“你知道吗”就是对平年、闰年知识进一步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2.学习新知时阅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在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认识到应该设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3.突破重难点时阅读

在学习平角的概念时,有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平角的定义。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借助动手操作和通过对“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在计算圆锥面积时就是先算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后再乘三分之一,这样对圆锥的公式记忆就更加深刻,解题时出错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4.总结学法时阅读

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重新回顾获得圆周率概念以及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的

2.教材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圆周率的?你自己又是通过几次测量发现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课后进行阅读延伸,提升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将数学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轨道,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教师课前准备有趣或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供学生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课后阅读,提高学习兴趣。

课后阅读是优化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课结束后,教师要以新奇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兴趣继续不断,有增无减。例如,数字的认识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罗马数字中为什么没有“0”、“人体功能中有趣的数字"、“回文数”等有趣的知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后阅读,学会数学思考。

课后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数学阅读活动,在研究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例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所用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把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迁移过来,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还有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用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如:一个四位数ABCD也就1000A+100B+10C+D=999A+99B+9C+A+B+C+D,999A、99B、9c肯定能被9整除,所以只要A、B、C、D的和(也就是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同样道理,其它不管几位数都是这样。还有的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就知道口诀中的得数相加等于9,所以就想到了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不是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试果然如此。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把课内思考带到了课外,提出猜想,翻阅数学课外书,动手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里有无数的奥秘等着他们去发现。不得不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做好引路人,学生的小创造是比比皆是,接踵而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课后阅读,开展实践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应用的空间,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写些数学小日记、数学小论文,做些数学小制作。例如在学习《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如建筑和艺术中蕴藏着的“黄金分割”、人体中蕴藏着的“黄金分割”等。学生通过课外收集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马特农神殿、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着“黄金分割点”作品。这样开展数学实践应用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除了教师的引导外,竞争手段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定期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一比谁的数学知识知道的多,谁的数学小制作好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不断得到增加,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阅读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会听,而且还要会看,会思考,会创造,要在课内外吸收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数学阅读策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这样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主动地去阅读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真正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