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运动疗法技术对心脏康复作用的好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3

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运动疗法技术对心脏康复作用的好处

汪俊秋

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39000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目前,我国约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居城乡居民总死亡人数的首位,心血管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而以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在纠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等方面获益确切[2-3]。目前,心血管领域的大多数指南中,心脏康复属于Ⅰ类推荐证据[4-5]。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对疾病预防、症状改善、预后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有关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研究多以有氧运动为主。近年来,随着对抗阻运动研究的深入,发现抗阻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心脏康复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医护人员对抗阻运动处方的形式及抗阻运动对患者康复的作用缺乏充足的认识。因此,本文就国内外文献有关抗阻运动处方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促进心脏康复抗阻运动处方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为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实践提供新的线索。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脏;康复;抗阻运动

1相关概念

1.1心脏康复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脏康复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对心脏康复的定义大多沿用了1995年美国公共服务中心制定的心脏康复定义,即心脏康复是综合的长期计划,包括医疗评价、运动处方、纠正心脏危险因素、教育、咨询及行为干预等[4]。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心脏康复的定义为心脏病患者能够通过有处方的运动训练、医疗教育、心理、营养、职业和社会咨询指导,重新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活动状态的综合方案,其中运动训练为其核心内容。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脏康复概念的界定略有不同,但都包含了重要的构成要素,

即心脏康复是综合的医疗手段,包括医疗评价、运动、饮食、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强调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近年来,随着心脏康复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脏康复的适应人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到现如今的几乎所有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老年患者。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裨益已被广泛证实。

1.2抗阻运动

抗阻运动也称为抗阻训练或力量训练,通常指身体克服阻力以达到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过程。循环抗阻训练指多重复次数、中低等负荷的抗阻训练方法,是由多种力量型训练组成的循环系列,即练习者完成一个动作后紧接着下一个动作练习,起到训练人体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作用。通过循环抗阻训练可明显增强局部肌肉代谢能力,增加骨骼肌的质量,并且增加骨骼肌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的横断面积,从而使骨骼肌力量增强。循环抗阻训练还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对体成分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还可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和最大耗氧量,对心肺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循环抗阻训练是一种既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又可以提高心血管机能的一种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方法。目前,循环抗阻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采用的力量训练方法。

2抗阻运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

2.1抗阻运动对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1]中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

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因此,控制与纠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脏康复的首要任务。

2.1.1抗阻运动对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的作用

抗阻运动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峰氧值摄取能力,改善外周血管功能。将57例轻度原

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循环抗阻训练组和等长抗阻训练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3个阶段为期12周的循环抗阻训练和等长抗阻训练,记录患者每次训练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显示,循环抗阻及等长抗阻训练在训练后短时间内及阶段性训练后,均能够使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抗阻运动对于降低血压有良好效果,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方式之一。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阻运动作为一种高脂血症的辅助治疗手段逐渐被人们接受。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单独抗阻运动或结合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血脂代谢,抗阻运动还可明显增强局部肌肉的代谢能力,提高基础代谢率,使更多胆固醇在外周组织进行分解代谢,从而减少高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的滞留。在血糖控制方面,有研究对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结果显示,这种运动方式对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均有积极影响。一项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得出,抗阻运动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一个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法。因此,抗阻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血压、血脂、

血糖都有积极的影响。

2.1.2抗阻运动对控制肥胖(超重)的作用

在肥胖人群中,血瘦素浓度降低并存在瘦素抵抗,脂联素浓度也降低,使其抑制脂肪合成、激活脂肪酸氧化的作用减弱。23名绝经后肥胖女性随机分为抗阻运动组和社会互动干预对照组(包括健康讲座,手工针织课程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为期12周的抗阻运动,结果显示,抗阻运动能够增加绝经后肥胖女性的瘦素含量。

3抗阻运动处方

3.1抗阻运动方式的选择

抗阻运动常用的运动方式有自身重量(如俯卧撑)、哑铃/杠铃、健身器械和弹力带4种。

其中,弹力带抗阻训练是老年人抗阻运动最常见的方式。弹力带抗阻运动是指机体随着弹性体形状的改变,克服不同弹性阻力完成肌肉收缩,从而达到增强肌肉、关节和韧带运动功能的作用。弹力带抗阻运动不受年龄、场所及季节的限制,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是一种柔性抗阻运动方式,不容易发生危险,能涉及全身大部分肌群,训练效果较好,是循环抗阻运动的常见方式,非常适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

3.2抗阻运动处方的内容

对于手术后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注意选择抗阻运动的时期,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至少3周,且在连续2周有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至少5周,且在连续4周有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每次训练8~10个肌群,每周2次。

而病情较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抗阻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有氧运动。一般抗阻运动的推荐量为:每周进行2~3次,或隔天进行;以锻炼全身大肌群为主,每个肌群进行

2~3组,每组重复8~10次动作,躯干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训练。合理的运动强度是保证患者参与心脏康复计划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抗阻运动一律应从低强度训练开始,初始强度必须个体化。一般上肢的初始强度为一次最大负荷量

(onerepetitionmaximum,1-RM,即仅能完成1次的负荷重量)的30%~40%,下肢为50%~60%,使训练强度控制在主观劳累程度评分法的11~14分。

3.3

抗阻运动的开展现状尽管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治疗效果已被广泛证实,然而就目前国内实施的情况来看,仍不容乐观,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患者知晓率和参与率较低。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我国建立的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连续性照护服务体制还停留在尝试阶段,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康复体系;另一方面源于部分医院及医护人员对心脏康复运动疗法缺乏足够的认识。护理人员进行运动宣教时,较多关注有氧运动而对抗阻运动宣教不足,

并且也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及实践经验。而国外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心脏康复体系,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实施地点涵盖了医院、社区和家庭,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帮助患者制订运动康复计划。国外近年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居家心脏康复模式为患者进行心脏运动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小结

心脏康复,教育先行。心脏康复教育是心脏康复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脏康复的首要步骤。医学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运动医学或康复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心脏康复教育,提高患者的心脏康复意识。患者回归到社区后,

由社区医护人员完成心脏康复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从而有效落实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今后应进一步关注心脏康复教育,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意识,探索更加恰当的教育方法以促进患者的行为改变,指导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规律的心脏康复锻炼,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2]Magalh觔esS,ViamonteS,MiguelRM,etal.Long-termeffectsofacardiacrehabilitationprograminthecontrolof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J].RevPortCardiol,2013,32(3):191-199.

[3]WoodruffeS,NeubeckL,ClarkRA,etal.AustralianCardio-vascularHealthandRehabilitationAssociation(ACRA)corecomponentsofcardiovasculardiseasesecondarypreventionandcardiacrehabilitation2014[J].HeartLungCirc,2015,24(5):430-441.

[4]ThomasRJ,KingM,LuiK,etal.AACVPR/ACC/AHA2007per-formancemeasuresoncardiacrehabilitationforreferraltoanddeliveryofcardiacrehabilitation/secondarypreventionservices[J].JCardiopulmRehabilPrev,2007,27(5):260-290.

[5]PiepoliMF,CorràU,BenzerW,etal.Secondarypreventionthroughcardiacrehabilitationfromknowledgetoimplementa-tion:apositionpaperfromthecardiacrehabilitationsection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CardiovascularPreventionandRehabilitation[J].EurJCardiovascPrevRehabil,2010,17(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