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职业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职业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任莹

任莹(抚顺第一职业中专辽宁抚顺113000)

摘要: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实现审美发展的教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兴趣审美创造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实现审美发展的教育,它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流行音乐的冲击,误导了大多数中专生的审美观,致使他们以主观直觉喜好取代了客观审美标准,出现了音乐课上欣赏“阳春白雪”时学生感到“高处不胜寒”、“学生喜爱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普遍现象,音乐课的价值完全丧失,审美教育无从谈起。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欣赏课,走出欣赏教学的误区,音乐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即以新实施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去指导教学,让音乐欣赏教学真正成为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一、培养兴趣爱好

《课程标准》中写道: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和丰富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

要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音乐作品引入教材,将健康的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现行教材中大量的歌(乐)曲年代较久远,不够贴近时代脉搏。音乐教师应是“有心人“,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需要,善于拓宽教材,增加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让他们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的美,现代的美……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如在介绍中国民歌时,给学生欣赏既有时代风格又有民族风格的《走进新时代》、《天堂》,介绍京剧知识时,欣赏京剧风格的歌曲《唱脸谱》等,并和同学们一起对作品的创作意图、节奏节拍、情绪情感等进行讨论分析,学生们兴趣昂然,如注入了新鲜剂,音乐欣赏的魅力大增。

可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标准》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是:

1.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强调音乐情感体验,它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因为音乐最擅长表现情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所以,只有通达音乐的情感体验——感知、表象、联想、想像、通感、理解、情感等,形成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黑格尔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他直接针对着人的心情。”所心说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最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深化学生对音乐内在情感的体验理解,拨动学生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情感动力。如欣赏音乐剧《猫》中的歌曲《记忆》时,教师简单介绍第一次演唱歌曲时的情景,然后启发学生注意感受第二次演唱时剧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如何。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欣赏,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在被夸张的舞美、灯光、服装、化妆所吸引的同时,情绪也被歌声所感染,被剧情所打动,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汇到了音乐之中,尽情地体会着音乐带给我们的这种伤感美。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且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会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人的情感在美的体验中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2.审美价值的教育

高中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他们的审美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一个个良莠不分、美丑不辨的“非音乐的耳朵”,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也应是审美价值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由于我国文化市场还不够规范,一些娱乐节目对流行音乐大肆炒作,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以致于欣赏音乐时只注重是否流行、是否时尚,看重明星们外表的光彩照人,甚至去刻意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却抛弃了经典音乐及著名作曲家的人格魅力。为了扭转这一怪现象,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除了带领学生欣赏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外,还要加大高雅音乐的欣赏力度。如在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作曲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和二者音乐风格的对比赏析,在感受音乐也能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像小溪一样涓涓流淌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应该是乐观向上的”,“应扼住命运的咽喉”。音乐使他们精神爆发出火花,从而得到“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让他们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艺术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着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在教学中无论是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还是学生进行的歌舞表演、自编打击乐的演奏、小音乐剧的编排,都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成就感和团队精神。而且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实践都是他们内心的一种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是一种身心放松的过程。因此,在欣赏教学中若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的。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去探索、领悟、体验,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总之,要使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但需要用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应当让音乐欣赏教学一切都按照美的规律、符合美的特性来进行,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接受美感的熏陶、培养美的创造力,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辽宁教育学院编著《高中生身心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