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导学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导学作用研究

张文停

张文停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而应该注意教师适时地、必要地、谨慎地、有效地指导。本文就从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中谈谈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导学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综合功能。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应该强调教师适时地、必要地、谨慎地、有效地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但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一直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我就从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如何导学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供各位同仁交流指正。

1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的导学

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态度体验。

1.1从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开设学生实验或布置学生家庭实验等,使学生在实验情景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内能》一节,教师分别往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扩散现象,结果发现在热水中的那杯墨水扩散得快。这种情景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从而激发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这样既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又指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

1.2从生产生活中产生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先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发出声音,提出要使这个声音大一些应怎么办?再让学生发出更大的声音。启发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在“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要让湿衣服干得快些应怎么办?让学生想出办法:把衣服放在火炉旁,把衣服展开,把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学生把自己想的办法在小组交流,说明理由,讨论提出问题。

1.3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活动中给学生提出任务,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图像:在“探究蒸发快慢的因素”活动中,给每个学生桌面上滴一滴酒精,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酒精蒸发消失。让学生动手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或实验现象后提出问题。

2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环节中教师的导学

猜想与假设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它使学生勇于开拓,具有创造冲动,有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但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提供引导是必要的。

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许多同学猜想:①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②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③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④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⑤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学生丰富的猜想,不一定与我们的教学设计、意图一致,学生的猜想也不一定正确。若每个猜想都去探究,可能很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归纳法找出同一类的猜想,并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若猜想依据明显占不住脚,可以先排除这个猜想。这样剩下的猜想就有条件去探究了。又如在探究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时,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想增大滑动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变滚动为滑动。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相反的思考,从而提出减小摩擦的猜想: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变滑动为滚动等。

3搜集事实或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环节教师的导学

对提出的各种猜想与假设,需要事实和证据的证实。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搜集信息或材料的能力不同,为了保证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参与率,使每个学生都有用来观察和操作的材料,除了学生自行收集材料外,教师要充当材料的选择者和提供者。例: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号、竖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乐器。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必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方面,新课本示范很多、很好,所以平常教学中,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从电视、电脑、报刊、书籍、音像、事实、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

实验是检验猜想假设是否正确的重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假说验证,让学生讨论后说出验证的方法是什么,其步骤、器材、观察记录表格是怎样的。若学生设计不出来时,老师可进行提示。例如:“凸透镜成像”实验,教师提示:用什么做成像物体?用什么做光屏?各怎样放置?调节什么?怎样调节?为什么这样调节?观察什么?测量什么?测量几次?记录什么等。当然还要注意教师不能介入过多,否则,探究型实验可能变为传统的验证型实验。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环节教师的导学

科学探究需要做出科学的结论。通过实验、搜集和处理事实证据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提炼出结论。由于学生猜想不同,因此设计的实验、搜集的事实、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这时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技术科学探究的意义。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于是做了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有的小组同学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也有小组同学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为什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呢?教师不要马上去否定学生的结论,而是组织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找出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共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又如: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实验中,有同学得出一组实验数据:“动力=5N,动力臂=4CM;阻力=4N,阻力臂=5CM。”于是得出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此时教师也不要直接否定其结论,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很多学生会指出,只做一次实验得出结论的偶然性是很大的,应多做几次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才是可靠的。再让学生实验,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处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作者单位:福建沙县第六中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