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房德钦

山东省郯城县泉源乡小学教研室276114

摘要: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能力“活”起来

一、选择教学内容要“活”

数学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所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一定要“活”,要选择学生自己身边事情、常见现象开展活动。例如:学习周长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做游客到学校附近的花园去找找有哪些形状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非常高。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二、使用教学手段要“活”

1.实物演示,真实感强。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运用实物进行演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供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教师把一个大萝卜带进课堂,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先切一刀,让一个学生上来指着剖面说这叫什么(面);然后又切一刀,使所得的面与第一个面垂直相交;进而在学生数出有两个面的基础上,教师说:“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这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作什么?”再切一刀,使所切的面同时与第一、第二个面相交。让学生数出有几个面(3个)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说:“这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什么?”最后教师把萝卜切成了一个长方体。这样层层推进,不但把握住了三个知识点,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物直观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2.动手操作,思维灵活。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在对自己的猜测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长方形特征”这一课时,“相对”这个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相对边的长度相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始老师说:“今天有很多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怎样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呢?“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鼓掌后,教师提问:“当我们鼓掌的时候,两手掌处在什么位置才能拍在一起?”这样,“相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欢快的亲身实践中就理解得透彻而自然。

3.恰当表演,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当学生初步掌握其变化规律时,老师按高矮个请五个同学上来,他们既代表不同的数位,又代表着每个数位上的数字“1”,站成“11111”形式后,又请一个个子最矮的同学带上圆形头饰做小数点,让他从右向左一位一位移动,让学生发现:移动后所得的数比原来缩小了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可用除法计算。然后,向右移之则反之。接着老师出示几道练习题,同学们边做手势边口述解题思路。

三、培养学生能力要“活”

只要学生有了“活”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去创新、去发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了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守旺著《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