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付蓉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付蓉蓉

付蓉蓉

(南京市浦口医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目的:探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9.8%高于对照组81.8%,且不良反应发生率7.9%低于对照组28.9%,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情况时,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临床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1]。随着医疗水平的日益提升,将急诊护理干预列入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成为医学界日益关注的焦点[2]。本文就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常规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作为参照,证实了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进行心肺复苏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5.2岁;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5.5岁。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基础护理

①环境护理: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恢复环境,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室内摆放绿色植物,严格限制访视人数,减少操作噪音等外界不良刺激,以维持患者情绪的稳定。②体位护理:心肺复苏后取患者的平卧位,并将软垫垫于其颈部、腘窝处、腰骶部等部位,护理人员要协助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床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与干燥、平整,以有效地预防压疮[2]。③病情护理:针对心肺复苏后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地为其更换胶带,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损伤或局部感染的发生;针对患者的24h尿液出入量,要加强监测,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肾衰竭等并发症。

1.2.2脑复苏的护理

在心肺复苏初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24h监护,重点要全面观察患者的心电指标,要加强巡视特别是夜间巡视工作,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心电监护异常情况,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地给予大脑复苏操作,可利用湿敷额头等方法,注意维持室温,一般约为20℃,其目的在于使脑氧代谢率有效地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预防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的发生。(3)病情监测:全面监测患者的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情况,若有异常,要及时地告知主治医生并配合其进行对症处理,以有效地发现并处理颅内压升高、脑水肿等情况,降低脑损伤和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2.3心理护理

心肺复苏后,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程度各异的焦虑、沮丧、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地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2.4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指导,善于借助于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如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并指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同时也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做好其思想工作,加强对患者的陪伴,善于关心、理解、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顾虑和心理负担,增强其依从性。

1.3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未发生并发症,各项身心状况稳定;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出现轻微并发症,身心状况稍有波动;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且心搏再次停止[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系统对本次研究中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反应迟钝2例,记忆下降1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反应迟钝4例,记忆下降5例,烦躁1例,抽搐1例,因此,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9%低于对照组2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1%高于对照组73.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上,心脏骤停起病急,表现为患者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随着病情的发展,血液搏出也会终止,可干扰心音及大动脉搏动听诊工作,出现无法听到的后果,需要及时地给予有效干预,否则,患者会出现死亡现象[4]。在急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常用方法为心肺复苏,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确切的价值,但是在心肺复苏后,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以巩固疗效,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9.8%高于对照组81.8%,且不良反应发生率7.9%低于对照组28.9%,说明给予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人员在全面地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给予患者以脑复苏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护理,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在脑复苏护理中,通过及时地降低周围的温度,能够使脑氧代谢率有效地降低,可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脑组织,减少脑组织产生再灌注损伤,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其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燕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3):17-18.

[2]石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6):141-142.

[3]吴洁,侯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