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争渡”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争渡”辨析

王学峰

山东莱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山东莱州261400;韩菊珍山东莱州市招生办公室261400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是她的前期词中两颗罕见的明珠。李清照的词以清新婉约著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正概括了李清照的词品与人品。就此词来说,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感情的真挚细腻,表达的曲折婉转。李清照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运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想象,生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境界,使这首词得以流传千古。此词以写景为主,语言晓畅,不事雕琢,感情深挚,含蓄生动。词中的文字似是“寻常不经意语”,其实是千锤百炼、浑然天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脍炙人口,大家非常熟悉。词作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以及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文字并不深奥,只是其中“争渡”一词在音、义方面尚存争议。对“争渡”一词应该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争”为多义词,在这首词中,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副词“争着、抢着”;第二种解释为疑问代词,同“怎”。按照第一种解释来理解这首词,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女词人争先恐后划舟竞渡的情景。康震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之《李清照》第1集“书香才女”里就是持这种观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以第二种解释为优。如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中就认为:“争渡”即“怎渡”的意思。

笔者对此简要分析,以期得到更为符合作品原意的解释。

《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怎:(1)字形《说文》无。(2)本义:《五音集韵·寝韵》:“怎,语辞也。”《正字通·心部》:“怎,语助辞,犹言如何也。程、朱语录中屡用之。”本义为如何,怎样。(3)演变:是记录口语的俗字。唐诗中多写作“争”,宋人作品始写作“怎”。方音里写作“咋”。用作疑问词,表示如何,怎样。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争:(1)《说文》:争,引也。(2)本义为两手夺取一物。(3)演变:争,由本义引物以归己。引申泛指争夺、竞争、怎么等义。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争:怎么(晚起义)。唐白居易题峡中石上诗:“诚知老去风情减,见此争无一句诗!”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中华书局2008版):

争(一)犹差也。杜荀鹤《自遣》:“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争(二)犹怎也。自来宋人用怎字,唐人只用争字。唐玄宗《题梅妃画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从以上可以知道,“怎”是一个后起字,唐人只用“争”字。《辞源》“怎”字没有标注古代反切,说明此字不见于古代一般字书。《中华大字典》据最早收录“怎”字的《五音集韵》(金韩道昭编),说明“怎”字大约出现在宋金时代,与张相意见一致。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了宋代才用‘怎’字。”“争”应该是“‘怎’的前身”,两个字的意思是相通的。《辞海》明确地写道:“通‘怎’。怎么。”

笔者摘录《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发现“争”读作“怎”的词有五首,这些词人都在李清照之前。足以说明:“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读作“怎”是可以的,属于古汉语中的同音通假。

由上所述,“争渡”读作“怎渡”不仅有根据,且切合词意,因而也是正确的。那种把“争渡”解释为“抢着把船划出去”的说法,是与女词人李清照的身份、性格、情趣不协调的,也是与幽静的夜景格格不入的,大有商榷的必要。“与谁争?”“同谁抢?”“哪里来的船?”“几条船?”这些都是不可思议,不能回答清楚的疑点。而以“怎渡?怎渡?”作结,给读者留下一点悬念,那才妙不可言,余味无穷。

笔者认为“争渡”应该解释为“怎渡”。在《如梦令》词中,对于“争渡”的理解涉及到对整首词主题的理解。法郎士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灵魂的探险。我们可以想象,女词人溪亭游赏,带醉归舟,暮霭沉沉,不知归路,偏又误入荷丛,方向更觉模糊,于是一面着急地划船,一面情不自禁地发出“争渡,争渡!(怎么渡回去呀,怎么渡回去呀!)”的惊呼声。水声,浆声,惊呼声,滩头受惊起飞的鸥鹭的拍翅声,交织成一支交响乐曲,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把女词人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示出来。试想,身边是盛开的荷花,眼前是飞起的鸥鹭,这何尝不是一番美景?相信词人是笑着向读者讲述这个故事的,理解为“怎渡”更能与全词情调相符。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在此问题上也有失误。鉴赏文章中写道:“盛开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又说:“正是由于‘争渡’的快捷,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既然只有一叶扁舟,何来争渡的快捷?

综上,“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心情。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