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地景艺术的特征与美育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探析地景艺术的特征与美育功能

廖文斌

廖文斌

[摘要]地景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新兴艺术流派,它融合了文学、美术、宗教等学科的文化精髓,关注自然因素、时空因素,与自然生态问题密切相关。研究地景艺术对艺术创作和人文关怀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用现代风景园林观念影响人们美育,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地景艺术特征美育

一、地景艺术的主要特征

地景艺术,顾名思义是围绕大地这个广袤的自然因素展开艺术活动,是一门对自然环境极大关注的艺术,它贴近园林景观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一种。地景艺术作品多选择比较抽象的符号语言,在草原、河道、峡谷、荒原和沙漠上展现,彰显着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独特关注姿态。

地景艺术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人克里斯托和史密森。前者擅长包裹物体,艺术界称其为“包裹大师”,后者着重对风景园林的关注。他们的一系列作品在创作方式方法、理论和思想上都做了很多的探索,如《围起来的岛屿》(1983年,佛罗里达州)等都迸发出宏大的艺术光芒,展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上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影响,让人们认识到自然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的分离。虽然学术界对他的作品颇有争议,但以其独特的特点在艺术史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自然因素是地景艺术家关注和表现的首要内容

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和美学学科,它是通过一定的构成因素来传情达意的,如点、线、面、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等,同样在大地艺术中,土壤、石头、木头、冰雪、砂石都成为艺术家常用的艺术媒介,并通过这些材料传达艺术家对事物的态度。因此,地景艺术家的一个著名人物德•马利亚总结的认为“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他这一观点可以看作是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的宣言。从此,从事大地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思考着自然风景的力量,不断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进程”,以唤起人们的审美、爱美意识,比如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利用桂林的山、水等自然景观所表现的新概念《印象.刘三姐》,创造出了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令漓江美轮美奂。

(二)时间因素是大地艺术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宇宙天体因为有了日夜轮回,才有了璀璨的星河,也才有了花开叶落,季节变化。因此,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地景艺术变化莫测的表现内容。可见,时间因素对于地景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如一位大地艺术家马利亚的“闪电的原野”强调的是自然界特定的时间段,强调了自然地“无常性、短暂性”。所以,时间因素是地景艺术的一种制约因素,也是多数大地艺术家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

(三)关注环境,注重对废弃地的利用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己在生活当中的体验,通过一定艺术手段创造的具有审美功能的社会产品。由于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因此作品会对社会具有不同层次的审美教育、舆论导向等社会功能。如果一个地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将毫无意义。所以说,一个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自然环境的关爱而进行艺术创作的。当前由于片面追求虚高的GDP,全国不少地方的自然资源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为此,一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地景艺术家对这些废弃地的极大关注,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通过作品对此种行为进行了揭示和批判,以吸引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从而使“艺术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史密森语)。

二、地景艺术的美育作用

地景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派别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并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在地景艺术的语言里,如山石、绿水、树木、风等等构成因素都可以进入并且影响到人们视觉的完善性。比如广西贵港市的古郡码头先是一道高耸大牌坊,大牌坊与码头在历史上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面朝北,与古郡跨江呼应,像是向郡城招呼,风景这边独好!俯视看码头就像一条青龙俯卧于大江对岸,深入大江处宛如龙尾戏水,260级由大青石砌铺镶接的石级像龙之银甲,生态的落差左右变化转弯,时急时慢,时起时伏,如美学所说的“S”型的龙身,涌腾上舞,美得令人叹为观止。在感悟古郡码头自然美的过程中,通过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和理解,把码头放开到更宽阔广远的宇宙洪荒之中,会获得大气派、大风格、大境界的神通之美,这是一种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艺术关系。地景艺术家可以利用这样的天然因素,运用雕塑地形的手段,创作出“一种使环境自我表达的景观”,使天、地、物与人的情境交融,将大地的自然景观变成人们欣赏的“环境剧场”。

众所周知,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作为艺术流派之一的地景艺术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巨大。一是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诱导作用。我们知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就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对于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显然它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受世界观的制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大多数由后天的各种因素影响而成。要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则需要多方的“众缘和合”,其中的大地艺术是最好的“道场”之一。二是对思想道德的感化作用。现在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他们容易受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逐利思潮比较严重,忽视对社会和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讲求奉献少,注重社会、自然的回报。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教育基本以典籍育人为主,显然这种教科书式的教人已经落伍了,必须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多种方式的教育,让他们在大地艺术的塑造中直接感觉到大自然无怨无悔的奉献一切,无论人们怎么变化,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还是如故的无怨无悔、别无所求的盛开…,这些大地艺术在潜移默化的感化人们的思想。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大家到大地景观中去观赏,并进行珍爱自己身边一草一木的教育活动,在“顿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子的道德水平。三是对品格情操的陶治作用。品格情操美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是高级情感与节操的结合。美的品格情操包含有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眼前的困难;有深厚的感情去爱和关心身边的人和物;有先人后己和真诚的情感情等。大地艺术对大地的塑造,是地景艺术家对身边物体的大爱,是艺术家爱护环境而不弃追求的象征。地景艺术家通过自身身体的体验和对大自然的艺术再创造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并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从中告诫人们一个哲理:任何力量要破坏自然界的“和谐”的规律,将受到惩罚。我们人类社会的任何不正确的行为也不例外,正是所谓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欣赏地景艺术使人明白:任何的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人类善良的感知觉才叫做“美”,包括外在形式上的视觉美和内在的内容美,以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为此面对这些作品,观赏者难道是无动于衷吗?比如观看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的——螺旋等作品时,观众会由此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产生深刻的认识、感悟。

大地艺术从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态和自然观念,从艺术实践上,也为风景园林设计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正如地景艺术家霍尔特所说的那样“当你站立在狂野西部的戈壁上时,感觉天地也会与自己融为一体。”

三、前景

中华民族自古有欣赏美石、奇石的习惯,并著有许多赏石的文章、石谱和诗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而将树、石、水之美结合起来的地景艺术,犹如一幅幅活生生的情意绵长的山水画,内涵丰富和场面也更加完美和大气。在经济腾飞的新的世纪里,它们必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过,目前地景艺术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很少顾及植被的培植和艺术利用,荒芜比较严重,再壮观的山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将缺乏生气。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地景艺术亦是如此。已知地景艺术是以人们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为创作的艺术形式,材料多直接取自于自然环境中的泥土、岩石、树木、水等,通过一定的机械手段改变地景的的创作过程中。所以大地艺术是表现大地,不但要反映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更应多多地反映现实生活,例如人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情景,炎黄子孙对祖国河山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等等。当然,用地景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它要受上层建筑和经济的制约,但是只要充分发挥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必然会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展望未来的中国地景艺术,在人材辈出、艺术繁荣的新时代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大地艺术必将在世界艺坛上展现出强国的风采。

注:

[1]王宏建.艺术概论[J].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7).

[2]刘晓明.地形的塑造初探[M].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地世界园林史图说[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5]荆其敏,张丽安.地景网络环境设计[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