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偏差分析及对策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4-14
/ 3

高职学生心理偏差分析及对策初探

雷莉萍1刘丽萍2李振华1

(1陕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714000;2蒲城县职业教育中心71550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226-03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工作者关注和思索。本文就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进行初步地探索和思考,同时结合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尝试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生心理偏差激励理论

1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1998年本专科招生108万人,高职43万人,占39.73%;2003年本专科生招生382万人,高职200万人,占52.24%。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47万人,占总数的52.5%。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高职学生中显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几乎70%的高职学生,感到有焦虑感,表现为不自信,对前途感到茫然。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当前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变化下,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2003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2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偏差

2.1学业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市场理念、产业理念、特色理念为主导,以职业为导向、就业为目标。于是学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专业课程,受到的学习压力更重。同时,进入高等教育学校,与高中阶段时父母、师长紧盯着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进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没人管了。又因课程学习内容多,学校管理自习多,于是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是在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不求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调查发现,82.6%的高职生不能很快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点,造成了学习上的适应困难。68.4%的高职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学习适应非常困难。同时还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现象。

2.2情绪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加之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氛围,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心理特点的劣势部分日益突出,有些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321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8%的高职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较为严重的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敌对。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人际关系不和谐。

2.2.1缺乏自信主要是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新的工作、环境、待遇,存在疑虑,更怕找不到工作。未来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竞争和同学间的竞争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矛盾较为尖锐。

2.2.2人际关系不和谐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学校与家庭两点之间,俗称“门内人”;进入大学后,高职学生却要面临考学压力(专升本)、生存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与社会竞争。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社会感情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特别当其学习压力重,对前途一片渺茫时,很多不经意的事件很容易引发他情绪的波动,比如考试失利、同学之间的摩擦。

2.3生活适应问题

作为高职学生来说除了具备职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大学生活是完成大学生从“文化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

2.3.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差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从新生报到时父母陪同而来的这一个侧面,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2.3.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条件逐步好转,兄弟姐妹减少,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里“父母捧着”。当其面临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

3分析与对策

3.1原因分析

目标不明,定位不当,是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会综合性学习和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性格的好胜性因素、沉稳性因素和调控因素的缺损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控制系统欠佳。心理的矛盾与冲突强烈。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从加强心理辅导入手,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强化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特别是自信心的培养;同时重视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善非智力因素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2对策

在新的条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对管理学中“激励理论”进行借鉴与运用,有着较高的价值。通过运用合理的激励方法,可以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使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最大潜能,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激励的方法是激励教育要素的集中体现,它能引起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在激励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在方法的选择上,注意要有直观性、活动性和随机性。

3.2.1运用情感激励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应用技术人才为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通过参观现代化企业、听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高职专业和本科专业的区别,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从而去除其自卑感,重新树立自信心。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该时刻牢记的重要准则。对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群体,我们的管理应该保持必要的理解和宽容。教育者的爱对于学生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教育者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育者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育者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从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导。

3.2.2在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信任激励模式,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育工作者可进行团体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人际交往,并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针对高职学生的挫折心理,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信任激励。信任激励就是激励主体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信任激励可分为多种:(1)工作信任:教育者可把某项工作委托给学生去负责或办理,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如让学生负责班组工作、团队工作、文体工作等。(2)人格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人的尊严,讲求民主,崇尚平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努力把各项工作和学习搞好。(3)成就信任:信任学生能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取得成就。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一般学生和较落后的学生,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4)友谊信任:要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蔼、温暖、可信、可敬,彼此间相互信任,建立友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加倍努力,激励才能真正见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学生从内心感到真切的关怀,产生奋斗的力量。

3.2.3运用公平、公开的激励模式,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以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和公正化。在学生综合考评、奖贷助学金的评定中坚持“三公开”原则(即班级公开、系部公开、学院公开),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每年学生综合考评、奖学金评定之后,都要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我们工作的感受和意见;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对《学生综合考评办法》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

3.2.4合理运用激励机制,还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岗位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岗位的育人功能,除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创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外,还要利用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和方法来感染和带动同学参与社会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干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干部积极地投身到实践工作中去,在实践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2]周济.《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教育工作》.

[3]杨利民,田再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4]苏宝芳,曹志清.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第8期.

[5]兰微,许云峰.激励理论在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应用,抚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