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互动阅读——作文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激趣互动阅读——作文教学反思

强彪

关键词:激趣;互动;阅读

作者简介:强彪,任教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在新课标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围绕新课标的各项教研活动方兴未艾,但关于新课标下的作文教研活动相较之下却冷清了许多。换言之,很多教师在新课标实施前后的作文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究其缘由,作文教学是让教师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与此同时,写作文则是学生厌烦甚至害怕的事情。学生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更可怕的是,有些同学甚至教师认为一般水平的作文得分差不多,练与不练区别并不明显,于是乎作文在很多中学生和教师眼里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由此我们不禁感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与“鸡肋”划上等号,这是何等的悲哀!

一、激趣

如何扭转作文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总是抱怨学生腹内空空,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枯燥,于是,批改作文时不惜下重手,落重锤,极尽批评之能事,如若见到较差的作文,教师便留下洋洋洒洒数十乃至上百字的批评之语,算是一吐为快,结果学生本来就不高的作文热情降至了冰点。

波特莱尔在《恶之花》中说:“绊在字眼,如同绊在石子路。”教师们在作文课上反复强调作文要文通字顺,如果学生的作文果真是磕磕绊绊也便罢了,如果只是因为思维独特,表达另类,教师也乱加指责,那又倒是绊在了教师的个人喜好上了。我们还会说学生的作文太幼稚,太肤浅,学生气太浓。可是想一想,他们才是多大的孩子啊!“没有皱纹的外婆,那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学生气的中学生也是不可想象的,是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怎么可能没有学生气,怎么能够老气横秋,韩寒、郭敬明的文章倒是老气横秋,结果学生喜欢,很多教师还是不喜欢。

自从北京特级教师王大绩做了高考分析报告后,“举两例,不雷同”便被教师当成了宝典,可谓爱不释手,由宝典而法则,再由法则而尺度,作文结构理论外化成了一面作文照妖镜,不仅可以美丑自知,高下尽显,亦可以风月照人,普渡众生了,好好的东西被扭曲成了无所不能的考场“定场神针”,这决非王老师的初衷,学生被这种新型的八股文束缚了手脚,结果宿构作文一大堆,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千人一面。

以上的几种情况,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都遇到过,它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抹杀一空。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上有兴趣,首先要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做苛刻的要求,要多表扬、少批评,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其实,学生很容易满足,也十分的感性,可能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让学生记很长时间,甚至成为他们对教师终生的主体印象。

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教师还可以积极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班级也可以自办优秀作文展示平台,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收获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其次,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每一届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内容充实丰富,语言很具有表现力,但他们的作文往往不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要么严重超篇,要么缺少点题,甚至会跑题。以前的做法是教师“帮”他们设计一套“实用”的结构模式,例如开头结尾用比喻、排比;举两例要一正一反,一详一略;在加上过渡段和点题句或段。结果,他们倒是可以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但是写作兴趣没有了,久而久之,泯然众人矣。想一想,竟然是教学生写作文的教师自己亲手埋葬了一个学生的写作梦想、文学梦想,写作成了没有自由灵魂参与的机械运动,真是可怕极了。

要解决写作的个性自觉与作文考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以尊重学生创作自由为前提,然后再加以引导,只要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并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考场作文,进而写好考场作文。

二、互动

作文是学生与教师或者说是考生与阅卷员之间的交流。其实,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工具,他具有情境性与互动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以及具体情境之下的互动交流,作文也不例外,写作的情境非常多,可以是社会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由某一篇课文引申出来的课堂情境。

孔子说过:“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有所触动是写作的动力与源头,学生在某种情境的感染下,才能有所思,才能有写作的意愿,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写作的兴趣点,让学生乘兴而写,这样才能写得好。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我们只是在作文上给学生找出几个错别字,划出几处不通畅的语句,然后再写些诸如内容充实(或不充实)、结构合理(或不合理)、书写工整(或潦草)之类的评语,打上分数,写上日期便完事,下次当堂作文,学生还未来得及看你的评语,或者因为你的评语过于笼统空泛而不愿看,或者即使看了也不可能有多少收获,甚至有些学生会怀疑自己的作文教师有没有看,便匆匆忙忙地写下一篇作文了,学生为写而写,教师为教而教,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有效交流,可惜学生花了精力,却没有多少收获,作文水平很难提高。

批改作文不能怕麻烦,既然安排了作文课,安排学生写,就一定要精改。改正错别字,找出不通畅的语句倒是次要,还要从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事议论的条理性以及作文的审题等方面加以评判或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范文和典型毛病,要做好批改记录,只有精改才能精讲,评讲作文时才能有的放矢。

除了书面评改,还可以采用面批的方式,这种互动交流更加直接,也更加有效,面批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批改方式,所选择的面批作文一般要具有典型性,通过面批,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写法,改正或避免典型性的错误,这种面批宜在课堂进行,教师投影出一篇面批作文,先由学生来评论作文的优劣得失,拿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通过课堂的交流,让学生从评改实践中获得作文上的进步。

面批还是书面批改的有效补充。有些作文存在严重不足,需要特别指出,这时候也需要面批,这种面批宜安排在课下进行。

有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互动方式是教师写下水作文。这个方法的确很好。其实,写下水作文并不难,学生能写,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难就难在没有向学生展示下水作文的勇气,如何来展示和利用自己的下水作文,以及写出来的下水作文有没有典型性。教师写下水作文的目的是提供一篇可供师生同时讨论的作文。要让学生来讨论文章的好坏,而不是把下水作文当作范文来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明白一篇作文审题构思谋篇的基本思路,下水作文是对教师的写作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也是长鸣的警钟,时时催促着教师们不停地前进,因此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注脚。

三、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毋庸置疑,作文的源头在阅读。语文课本是最好的阅读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做作文训练迁移。例如,在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教师拿它同一般游记相比,学生明白作家在山水游记散文中加入了大量的议论,由仆碑,得到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由不得极夫游之乐,得出志、力、物是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夹叙夹议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深刻,就此,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游记作文,效果一定不错。

当然,仅有课内阅读还不够,学生没有课外读物的广泛涉猎,想要写出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作文是不可能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至于课外阅读的安排,笔者认为教师要为学生开出推荐书目,根据书目,在平时可以安排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些文学短篇,并按时抽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以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较长的假期里,则安排学生品读长篇文学著作,在新学期开始时,也要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在新版语文教材中有“名著导读”部门,可以把它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写作时必然会思如泉涌。

参考文献:

[1]徐秀春,王建平.放而有度——开放式作文教学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9).

[2]杨俊岩.作文训练与作文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邮政编码:24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