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引趣诵读精思增强课堂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1

激情引趣诵读精思增强课堂活力

肖建军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肖建军湖南省安化县仙溪镇中学413521

“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闪耀着情感与智慧的光辉,对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古诗词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甚大,学生对其比较陌生,难免会敬而远之。如何让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古诗词教学谈几点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激情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古典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我会尽可能地采用典故、趣闻、轶事、音乐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在上课前我就开始播放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优美而舒缓的乐曲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歌中的离愁别绪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学生情绪饱满,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入情入境,深入内心。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何深入诗人内心,与诗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1、课前预习,知人论世。课前布置预习,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的社会背景,是赏读诗文的第一把钥匙,正所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登高》是诗人漂泊荆湘时期的作品,此时社会动乱,诗人颠沛流离、生活艰辛,诗中有孤苦之愁,更有国破家亡之愁,当然也不乏绵绵恨意于其中。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就尽显诗人忧国忧民之愁恨。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将诗中之“愁”仅理解为一般的愁思了。

2、关键词句,入情推敲。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厚重,言简意赅,诗人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中,诗词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以直接“披文入情”,品味诗人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锻词炼句的妙境,触摸诗人的灵魂,倾听诗人的心声。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何不写“寥廓江天万里秋”?引导学生理解:一个“霜”字,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画景,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江,还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一个“霜”字,含义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听着陶醉其间,被诗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深深折服,亦能快速入情入境,加强了对诗词的理解。

3、艺术技巧,品味鉴赏。诗歌的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艺术技巧各不相同,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学习诗歌的写作特点,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新异的对比、比喻,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诗人以“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富有哲理,成为千古绝句。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则能更深入地走进诗人的心境,提高阅读兴趣。

三、诵读精思,日积月累。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对加深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顿悟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我注重“读”、“思”结合,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诗句中去,读出诗词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和趣味,做到“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明诗中理”,当堂背诵。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挖掘诗人内心的悲苦,读时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漂泊无依、“多病”缠身、“百年”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读者要心怀思乡之情,“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字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通过这样反复诵读,诗中的情与意学生自能感悟。

四、意境再现,感悟提升。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加上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赏析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九个意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九个意象各自独立,要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怎样联起来呢?学生思考得出:以一种羁旅愁思为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再让学生闭上眼,在脑海中重现景物,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与“西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最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即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有了情感的体验,意境的再现就水到渠成。学生踊跃登台,各显身手,有的用自己的语言,有的用优美的图画,还有的用表演的形式,自述自演,把本诗的意境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