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体会

苏宏泉

苏宏泉(内蒙古人民医院中医科010017)

【中图分类号】R25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048-02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疾病。是一种较为难治的血液病。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再障2例,兹谈谈对本病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中医药疗法

1、再障的认识和治疗体会

再障是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研究认为是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及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及外邪的侵袭(如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使脏腑造血功能失调,而致本病,属于“虚劳”、“血证”的范畴。

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和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是充分说明了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生成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至于血液的生成过程,则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如《灵枢?邪客》生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营卫生会》更强调了肺在化生血液中的作用:“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综上所述,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由于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以饮食营养和优劣与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饮食营养的长期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的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久病耗伤阴液。阴液不足,以肝肾之阴为主,其中尤以肾阴不足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阳不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的表现。

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而致血虚。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而在血虚时,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的证候,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手足麻木、两目干涩等临床表现。

再障的治疗,应以补虚为基本原则。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所说:“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疗时还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止血的治疗方法,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是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补益脾肾在再障治疗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应注意气血阴阳相尊为病及五脏之间的转化。在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保持乐观情绪,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2、病例介绍

例1:肖××,男性,34岁。江苏省江都市人,木工。2003年5月24日初诊。该患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进行性乏力,遇劳则甚,伴心悸,消瘦,面色苍白,鼻衄,皮肤散在出血点,午后低热,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示:白细胞3.3×109/L,红细胞2.87×109/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32×109/L。2、骨髓穿刺检查示:骨髓增生低下。诊断为慢性再障。中医诊断为虚劳,属气阴两虚证。气虚则见乏力,遇劳则甚;心悸为血不养心所致;气血虚弱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鼻衄,皮肤散在出血点;阴虚则见低热,手足心热;血虚不得外养肌肉则见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气阴两虚之象。治疗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拟方如下:太子参20g,黄芪20g,黄精2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蜂房15g,菟丝子15g,百合20g,麦冬20g,葛根20g,地龙12g,龟板(打)10g,鳖甲(打)10g,白芍15g,生地15g,地榆15g,薏苡仁20g,阿胶(烊化)10g,焦三仙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患者服上方6个月后,病情稳定,皮肤已无散在出血点,偶有鼻衄,余症同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5×109/L,红细胞3.0×109/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65×109/L,因经济原因,遂将上方改为散剂服用。药如下:太子参50g,黄芪50g,黄精40g,枸杞子30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蜂房30g,菟丝子30g,百合30g,麦冬30g,葛根40g,地龙20g,龟板20g,鳖甲20g,白芍20g,生地20g,地榆20g,薏苡仁40g,焦三仙各20g,3剂,研末,每日二次,每次5g,枣汤冲服。治疗6个月后停药。随诊半年,未见复发。

例2:宋某某,女,52岁,内蒙古临河市人,农民。2003年10月15日初诊。再障多年,现该患有面色苍白,乏力,手足心热,口渴,月经量多,行经8-10天,色紫黑,近一次月经,经静脉滴注止血敏后方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3×109/L,红细胞4.61×109/L,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24l×109/L。诊断为慢性再障,中医诊断为虚劳,属气血两虚证。气血虚弱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气虚则乏力;阴虚则手足心热;气虚不能统血则月经量多;气虚而致气机运行不畅而致血瘀故见月经色紫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以补益气血,养血止血,拟方如下:太子参20g,黄精20g,黄芪2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蜂房10g,菟丝子10g,百合10g,麦冬15g,地龙12g,龟板(打)10g,薏苡仁10g,焦三仙各10g,柴胡10g,地榆15g,益母草15g,阿胶(烊化)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患者服上方4个月后,病情稳定。月经量正常,嘱其继服上方2个月后停药。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