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中物理教学行为的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浅析新课程中物理教学行为的变化

郭士林

郭士林(江苏省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沛县221600)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74-0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果与过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平等和民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力;效率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的形态改变了,师生交往的行为改变了。过去“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育观念,造就了很多“读死书,死读书”的高分低能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失误。现代教育之所以提出了“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我学习,我参与,我快乐”的新思维新理念,正说明了旧教育体制的种种不足。要想走进新课程适应新形式,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作为一线物理教师,面对新课改应该如何应对呢?本人结合自己在高中物理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叶圣陶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写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期以来学生习惯地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逐渐丧失。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课45分钟稍纵即逝,在教学中应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教师做好主导与调控,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利用物理教材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均有提高。

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时,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采用观察现象→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猜想判断→自己实验→总结规律→实际应用等不同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获得教与学双方的最佳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内容可让学生参与一道进行课前准备,如实验器材、实验方案的准备,前后知识的对比和联系(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比较)。课堂中教师点拨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关键点——平抛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注意点——平抛运动的性质是匀变速运动。精讲但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发挥好主导控制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可采取提问、讨论、观察、操作、合作探究、练习与归纳小结等。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问题,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从中教师既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重方法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应用,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方法。教学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学过程由学会向会学,由掌握知识向发展能力,由继承向创新的转变。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干巴巴的定义、公式,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对一些物理结论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争论的过程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过程,辨别真伪、分析对错的过程,同样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实,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暴露学生思维上的缺陷而且也能展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物理教学必须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能用它来解题。不过,人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过程包括:(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学想象,(2)笛卡尔的补充,(3)牛顿的伟大贡献。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⑴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⑵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它的发现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认识,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觉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解题之中,而应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课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因此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三、由教学单一化、模式化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搞一刀切,统一标准,统一进度,这是现行教育的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以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一个物理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课题,以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时,就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联系实际进行探讨。还可提供一定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如感兴趣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素材。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使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设置巩固练习、探究性问题等多种层次。所选择的问题和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立意不要太高,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总之,在教学形式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与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也尽可能灵活多变,每堂课都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精心安排,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目前,许多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怕自己,认为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才能树立威信,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甚至有些教师在知识方面说错了,找出千百条理由来说服学生,然后还将学生批评一通。其实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成了被动者、服从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学会与学生交朋友,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交往需要在一种非常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与学生交谈、交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这体现的是一种宽容,一种大度,一种人文关怀,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是压制禁锢。与学生为友的教师,学生会从心底接纳他,愿意上他教的课,愿意听他讲的道理,愿意接受他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有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有利于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多少年来传统教育是无自由空间而言的,一直禁锢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交互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去观察物理现象,允许每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即使是错误的判断也允许存在。因为每一个人的认识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从错误到正确。可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是何等重要,没有教学的民主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的灵感就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还谈得上什么素质教育呢?

总之,面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师生关系、作业形式、评价体系等。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积极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学行为,才能根据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及时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与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师培训手册,《致教师们》,张维善,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苏教育,《学习,时代的呼唤——寄语青年教师》,2004年第8A期

[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新课程中历史教学行为的变化》,林根钦

[4]竹溪教科研论坛,《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孙万友

作者简介:郭士林,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教学中勤于教研教改,善于运用启发、协同、激励、合作探究等教学法,所教班级学生成绩显著。曾发表过数篇有推广价值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