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

李文屏

李文屏(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655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36例,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术中心电、压力监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手术发生心室颤动的的有3例,占8.33%,造影发现单支血管病变1例,2支病变1例,3支病变1例。心室颤动发生在右冠状动脉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1例。所有患者均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或多次、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等药物抢救后,成功2例,死亡1例。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冠状动脉介入时发生的心室颤动更多见于对右冠状动脉的操作中,其发生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临时起搏电极的安置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原因【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24-01

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冠状动脉介入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1]。心室颤动(VF)是冠状动脉造影、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诊PCI术中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有致死风险,因此倍受重视。本研究笔者进一步探讨了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11例,年龄39岁~78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例,胸痛原因待查2例。右冠状动脉狭窄75%~90%的11例,左主干病变3例,左前降支狭窄大于90%的8例,前降支、左回旋支狭窄9例,3支病变4例,冠状动脉正常1例。发生心室颤动的的有3例,占8.33%,均为男性,年龄46岁~7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1例。

1.2研究方法采用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将指引导管送至待扩张的冠状动脉口,再将相应大小的球囊沿导引钢丝送到狭窄的节段,根据病变的特点用适当的压力和时间进行扩张,达到解除狭窄的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均经股动脉途径,(此句删除)采用6F或7F导管,注射造影剂5~8ml/次。术中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行主动脉压力、冠状动脉内压力和心电图监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对梗死相关血管进行操作前预防性安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至右心室。

对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处予以球囊扩张后出现无复流,再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重,均给予替罗非班15~20ml或尿激酶100万U冠状动脉内溶栓及硝酸甘油应用。对心室颤动患者均给予200~300J的非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或多次、以及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后等抢救治疗。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1.3心室颤动的诊断标准[2]介入手术过程中规整的QRS-T波被形态、振幅、时距均不相同的混乱的室颤波替代,其频率常为250~500次/分。临床表现:(1)心音消失;(2)意识丧失;(3)呼吸无或不规则;(4)脉搏及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5)血压测不到;(6)全身性抽搐构成心脏性脑缺血综合征。

2结果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手术发生心室颤动的的有3例,占8.33%,造影发现单支血管病变1例,2支病变1例,3支病变1例。心室颤动发生在右冠状动脉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1例。所有患者均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或多次、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等药物抢救后,成功2例,死亡1例。。

3讨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室颤的机制可能是[3]:(1)导管嵌顿于病变血管的主干,造成该主干支配的心肌缺血缺氧,本组右侧冠状动脉室颤发生率高于左侧冠状动脉,这可能与导管易嵌顿于右侧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支配窦房结和房室结供血减少有关;(2)在导管插入冠脉口的过程中应持续监测压力,如发现压力减退,提示造影管插入过深,应立即告诉术者后撤造影管,避免室颤的发生;(3)心室颤动与低温关系密切,因寒冷抑制窦房结功能并减慢心脏传导和复极速度,直接干扰心电节律,低温影响心血管系统对正性肌力药、血管活性药的反应性;(4)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生理极不稳定,也是发生室颤的原因之一;(5)其他原因:术中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患者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加重病情的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而发生室颤。

心室颤动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在细胞水平,电活动可能还是存在的,但从心脏整体效应来看并无机械收缩,因而无有效心排量。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亦无法测到。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预后较佳,复发率与猝死率均很低。相反,不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心室颤动,一年内复发率高达20%-30%。

心室颤动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4]:(1)立即嘱患者进行用力连续咳嗽动作;(2)立即撤出导管;(3)立即于导管床上行胸外心脏按压术;(4)迅速以250~300J反复电击除颤。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介入时发生的心室颤动更多见于对右冠状动脉的操作中,其发生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临时起搏电极的安置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1]周菲,秦永文,黄新苗,丁继军,马丽萍.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11:871-872.[2]蔡秀华,田芳,陈丽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室颤动的原因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2:2056-2057.[3]胡永涛,李芳,安家晨,李同社,陶国芳,赵军芳,李春芳,刘秋芬.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9,12:746-747.[4]张建刚,刘永兴,王炳勋,徐泽升,赵俊风,宋金龙.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随访[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