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

杨红玉

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731799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精心设计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优秀的教学设计、巧妙的提问,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见,问题设计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人类曲折发展的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多、跨度大、任务重、时间有限,那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一、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在精心阅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精心思考教学,揣摩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扣住主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它往往是整课的内容浓缩,比如,在《探寻新航路》这一课中,从标题入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探寻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谁探寻了新航路?2.联系课题背景。历史的每个知识点前后都是有关联的,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背景或有条件的,也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影响。针对这些,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新航路的开辟有哪些客观条件?对当时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充分开动脑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围绕教学目标,优化问题设计

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有限,要在仅有的45分钟课堂中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比如,在设计《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课时问题的时候,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葡萄牙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地区进行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下激起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英国在印度地区进行殖民掠夺下印度人民起义反抗的斗争,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怎样发起的,结果如何,为什么?2.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怎样发起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在这两个问题设计中,全面包含了全篇课文中所有知识点,达到了少而精的目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学生一下子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历史是曾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事实,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前人的经历,对于后人是经验的积累,要善于总结经验,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创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强好胜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有获得威信和自尊的需要,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通过抢答知识点、抢答问题等活动创设一种积极的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3.利用学生喜欢的历史人物来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历史学习中历史人物是重点,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值得人们敬佩、瞻仰的英雄人物。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模仿与崇拜伟大的人物是常见的现象,那么,课堂上通过历史人物来设计问题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结合时事热点设计问题,充分扩大学生的视野。历史教学中,设计问题要紧跟时事热点、体现时代脉搏、聚焦时政新闻,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四、设计问题要讲求趣味性

1.歌曲与影视导入问题。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资源很多,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应用影视剧篇头或片尾曲都是很好的导入素材,这种导入方式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更加适合。歌曲导入比较适合于近现代历史教学中,比如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可以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愉悦了心情,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2.用民谣俗语设计问题。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时,重点内容有对农村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引用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见新娘进凤阳?为什么又说凤阳是个好地方?这样的引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趣味。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问题必须在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联系社会实际,并结合学生喜好设计出趣味性的问题,才能使整个课堂达到高效的目标,有助于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著教学模式论.第三编第六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历史学习方略.第一章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