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浅析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周玲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一高级中学437500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其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青少年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学业学习和人格发展,而且给周围的坏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厌学。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2.逆反。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3.易怒。这类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很容易波动,例如生气、急躁、发怒等等。这类学生报复心强,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声哭叫,常有干危险事或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嫉妒。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业成绩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

5.不良嗜好。一些学生有吸烟、喝酒、看小说等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学生打游戏机上瘾,并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行为,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抑郁。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

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方面:他们缺乏科学、远大的理想;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行为没有约束;自我抑制力差,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人对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遇事好冲动;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

2.家庭方面: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家庭教育方法不对,不能针对孩子的过错因势利导,而一味地以训、打、骂解决;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严重脱节,让孩子放任自流;父母感情不和睦,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有不良的习惯和嗜好;隔代教育等。

3.学校方面:倾向应试教育,忽视了问题学生的人格培养、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功能不强,使学生过多精力无处释放;学校心理辅导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师生关系日益淡薄、疏远;同伴团队的影响,结交损友。

4.社会方面:文化市场管理不善,不健康的报刊杂志毒害了青少年学生;吃喝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结交不良友伴,或受不良组织帮派的牵累;进出不正当的场所而沉迷于不当的娱乐;暴力、色情及其他的不正当观念和行为的过度渲染,使学生易受引诱,竞相学习。

三、引导中学生健康心理的措施

1.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要引导中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对今后的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帮助中学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分享集体的欢乐。(2)帮助中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的各项活动中。(3)引导中学生适度地渲泄。(4)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情趣,学会自我调节,善于驾驭个人情感,有效排除不良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

3.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一般说来,一种环境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便会产生好感与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因此,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

4.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是整顿文化市场;另一方面,影视文化作品要以健康的内容陶冶人。

5.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思想政治(试验本)一年级(上)《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1998年4月第一版,2000年9月第3次印刷。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思想政治(试验本)一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

[3]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4]唐吕惠王玉琼《心理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