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未来慧想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智启未来慧想世界

王岚

王岚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0750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符合新时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STEAM,类似于中国的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思维、跨学科融合、项目学习、合作探究、综合素养,所倡导的创新教育是基于深厚的学习理论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丰富的实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推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创新;STEAM;个性思维;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049-01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即知识创造财富为主的时代,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以适应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依靠“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育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近年来,在教育公平逐渐得到制度保障的同时,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汹涌而至,STEAM教育以其高度的跨学科整合特征,快速冲击我们既有的教学体系与理念,给从业人员带来了种种思考与焦虑。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虽然已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同时,各地经济条件的差异、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的差异,也导致教师的教育创新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目前在我国多个省市都具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整体上内容、教法趋同,学习者学习内容形式单一,且对于学生主要科目(语文、数学等)较为重视,学生课业压力大,家庭、学校对学生功利期待较高。整体上基础教育中对科学、艺术、工程类的教育比较缺乏,所实施的教育形式与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不相契合。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创造力受到压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教育即生长。STEAM教育恰恰契合这种需求,从一种探索的视角展开,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倡导在做中学和自主学习,从现实生活的情景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其理念对于促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从STEAM所遵从的教育理论框架出发,探析其创新教育理念,结合目前教育的具体问题,得出对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启示。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发展背景介绍

(一)STEAM教育概述

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五门课程的英文缩写,代表所有学习主题在学科领域内与真实世界相联系。STEAM教育主张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来完成学业并获取新知,项目实践中包含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STEA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融合起来,不分学科地进行综合性教育。STEAM教育框架阐释了教育中的各个维度如何与生活相联系。

STEAM教育第一认证学校前任校长德隆•卡梅隆(DeronCameron)认为:“STEAM表示一个范式的转换,即从以标准化考试成绩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哲学,转变为比起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从本质上讲,STEAM敢于让学生犯错,尝试多种想法,听取不同意见并能创造一个适用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考试的知识基础,使学生潜能更好地得到开发。”

(二)发展背景介绍

最早的STEAM运动发端于美国,由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英文缩写)教育演变而来,STEM又源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更侧重于学术研究。STEM产生的缘起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国际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它的出现旨在将科学知识与产品生产联系起来,将科学转化为实践成果,是以制造产品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特点。之后发展成为教育理念,着力让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获得提升,从综合素质出发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生,后加入了艺术(Arts),变成了更加全面的STEAM。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现,加之各地的教育水准也参差不齐,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足够发展,创新能力低下是教育界乃至社会众所周知的普遍现实。单一技能已经无法支撑未来人才的发展,综合性人才被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这是STEAM的教育内核。近些年,由于STEAM教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不断升温,我国北京、上海、温州、广州等地关于STEAM教育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三、STEAM教育理论框架解读

STEAM教育认为STEAM是一个基于自然学习方式的功能性教学框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目前已经成功实施于PK-12(美国基础教育)、大学、博物馆、课后项目以及痴呆病人的康复。STEAM教育在近年来的国际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展现出了诸多优点,在“创新+创造+人本”=STEAM的框架下,STEAM教育不是追求高分,而是落实“知识就是力量”的具体实践,运用设计思维以及科学技术的整合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改变人生,这才是遵循教育规律,培养高尚人格的教育新模式。

(一)注重学以致用,提升学生个性思维能力

STEAM教育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分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让学习者回到现实生活,从探索的视角展开学习,并在综合学科视角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STEAM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名次、评比和优异的成绩单,而是为了实现学习者自身的内在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二)享受学习过程,提升学生融会贯通能力

科学和数学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对深奥难懂,STEAM教育通过技术、工程和艺术的参与,让这些学科内容融会贯通,抽象知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也可以发散思维,并动手参与所感兴趣的项目,享受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多学科甚至是跨学科内容。

(三)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感悟实践能力

从STEAM教育运动的实践案例来看,STEAM教育活动往往从源自生活的案例、常见的场景工具和教育科技产品中展开。从鲜活的学习情境出发,注重学生自身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建构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实现学生的价值。STEAM教育改变了课堂上了统一的灌输式教育思维,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化灵感,颠覆了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蕴含着新的教育哲学。

(四)创新教育思维,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STEAM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终身学习和整体学习。通过基础教育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融会贯通,将学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现实中培养学生全新的思维方式,激发个性想象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动手的创造能力,在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五)拓展发散思维,提升学生价值取向能力

STEAM教育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学科领域的基准大纲,懂得何时以及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特定背景中,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STEAM教育所发展的技能要远远超出考试技能,其中包括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和实现技巧。因为STEAM的课程构建适应于广泛的学习风格、能力以及各年龄阶段的人格类型,它创建的课程更有吸引力并能被更大范围的人更好地理解。STEAM也在即时背景下,指导学生基于现实领域进行发现和发明,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极大解放,激发出能无尽的想象力,在学科范围内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四、STEAM教育对促进个性思维能力提升的启示

STEAM教育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学校要探索STEAM教育。美国STEAM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很多推进措施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促进个性思维提升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知行合一,把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

STEAM教育认为学习者要有一个灵活的学习结构和个性的思维能力去适应随时发展的、不可预知的全球化社会。STEAM教育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活动,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和设计性等。它的学习活动往往基于一定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参与并解决问题,提倡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做中学,实现深度学习。STEAM教育思想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尝试,浙江温州中学教师谢作如将机器人带进了中学课堂;我国台湾学者张玉山利用乐高积木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思想;北师大珠海校区教师提出“5L教学法”(通过游戏学习、通过观察学习、通过旅行学习、通过动手学习、通过研究学习)。STEAM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通过认知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发现,探究式科学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对我国探究式教育有一定启示意义。

我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全球比较中有着较高的分数,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有着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问题求解能力被视为最重要的学习结果,但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中却很少涉及这一能力,这也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度不强。鼓励基础教育动手建构和在做中学,并不是要求学校去专门开设工程类课程,而是鼓励学校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在各个科目的教育中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如在数学、科学等科目的教育中,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适应社会发展,学校与企业合作,支持教育工具的开发与投入,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问题导向,实现多学科有机融合

分学科教学目前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教学的主流模式,分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扎实稳固,学科能力更突出,同时分学科教学也可以突出各个学科的专业性,有着一定的教育优势。但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交织着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航天器的发射可能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数学、无线电、材料学、气象学、结构学、救生学、热控制系统等数个领域的知识。STEAM教育更强调学科融合教学和知识的多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应用能力。在STEAM教育中各个学科仍然分开教学,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会融合不同学科。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需要对课程安排进行详细、周密的协调和计划。在STEAM教育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有可能做出自己的编程作品。Scratch编程猫、模拟仿真技术、3D打印等都有可能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基础教育中Scratch、机器人等形式的递进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工素养和创新能力。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STEAM课程资源的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可以根据教学单元划分,分章节设计,以实际案例为主并逐步补充和完善建设教学资源单元,探索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基础教育应当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师是任何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我们的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及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在参加工作之后则很少有机会再去进行专业学习,更何况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学习。终身教育最首要的是教师的终身教育,教师走在终身教育的前列有着一定前瞻意义。

STEAM教育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满活力,并有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赋予各种各样的学习者以独特的教育意义。近年来,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分别颁布实施了“竞争卓越计划”和“为创新而教计划”,通过教育提高国力。我们针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只有培育一批乐于创新,思维活跃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思维、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可以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中科学教师的储备力量,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对于有意愿的教师,支持并鼓励其进行脱产学习,同时不断制定和实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鼓励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模式。与此同时,STEAM课程的开展还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资源,系统的硬件设施作支撑,都应在未来教育的规划中逐步解决。

(四)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课程地方特色

我国中小学生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不足暴露了我国教育考试机制较为单一的问题。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方式的实施如果没有灵活的考试机制作支撑也将是一纸空谈。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要求考试制度向弹性多维的趋势发展,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多个维度的考察。教育中学生的教育培养往往向考试制度看齐,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教育创新的发展。教育考试机制需要改革,教育考试制度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考察。

STEAM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创新的发展并不是要在学校中新增设STEAM课程,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现实情况,遵循教育规律,不照搬西方模式,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灵活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出创新特色的学习形式。充分考虑本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结合教育发展现状,创新教育形式,设计组织有当地特色的教育主题活动。

五、结束语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STEAM教育在近年来的国际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展现出了很多优点,结合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将STEAM教育作为突破口,通过推动实施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进而助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智启未来,慧想世界,一代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无穷智慧,才是我们开启未来美好生活,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

参考文献:

[1]傅荣,申凯.基础教育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2006,(03):16-18.

[2]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万昆.“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01):28-36.

[3]李雁冰.“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运动的本质反思与实践问题——对话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Nashon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1):3-8.

[4]王绽蕊,庞学光.试论基础教育的终身学习化取向[J].开放教育研究,2001,(02):39-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