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学的同步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议数学教学的同步原则

余家旺

云南省建水县第一中学余家旺

数学学习原则是数学学习规律的反映,是学习的准则和原理,是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得出的.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从理论上逐渐达成共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动力性原则、遵循渐进原则、独立思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办法?如何贯彻实行?

一、存在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当前仍然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这就是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中心,忽视甚至放弃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思维过程的研究,以教师的逻辑思维过程代替客观存在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具体表现是:(1)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2)误以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过程错位或脱节;(3)由于以上两种原因导致教学活动中三种逻辑过程不协调、不同步,形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甚至思维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解决“过程同步”问题。一切教学方法的实施,一切教材的改进,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同步原则。

二、数学教学的同步原则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被许多学生视为畏途,数学又是一门极富逻辑推理的学问,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同样为众多的学生所酷爱。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贯彻教学过程的同步原则。

第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

面对一节新教材,教师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1)本节知识是在哪些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2)本节知识是为了解什么实际问题而引入的;(3)引出本节知识要用到哪些学过的知识,这些学过的知识哪些是学生能够回忆并运用的;(4)在本课的进一步学习过程中,又要用到哪些学过的知识,其中哪些能够回忆并运用,哪些已经遗忘,哪些虽有回忆但不会运用;(5)以上“知识”的概念是广义的概念,它还包括技能、技巧、方法、能力。研究以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广泛地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教材为参照系统,还原知识发生发展的本来面目。

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离不开学生实际。认真分析起来,任何一节教材都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上的。在这个系统中,相当一部分知识是不必重复的,学生自然能够回忆、提取、运用,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学生难以回忆、提取和运用的知识。这就是说教师在分析知识发生发展这个复杂系统时,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抓住关键,要详略得体,还要给学生留一些积极思维的余地。

为了取得教学过程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协调的理想效果,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配合。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单纯运用讲授法往往达不到目的。如果适当采用提问、练习、讨论、质疑等方法,充分发挥主体参与作用,反而省时省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步协调”原则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中要找准结合部位,充分发挥教学改革的整体优势。

第二,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

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熟悉,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学生高出一筹。教师的思维过程要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吻合也不是件易事。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常常可以发现其中的逻辑空白,正是这些逻辑空白造成了学生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能够进入学生角色,以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精心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使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同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非常了解、非常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不仅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更要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不仅了解他们的整体,而且要了解他们中间的每一位;不仅了解他们的过去,而且要了解他们的现有水平,等等。当教师的逻辑思维带上了学生色彩,甚至达到“学生化”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就自然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融为一体,教学就会进入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本着与学生的学习同步的原则,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和更有生气,从而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