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癔症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儿童青少年癔症的护理

祁慧马晶

祁慧马晶(昆山市淀山湖人民医院215345)

【摘要】根据儿童青少年癔症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对36例癔症患儿进行护理,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明显效果。同时,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癔症心理护理儿童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88-02

癔症(hysteria)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同时也称为癔病或歇斯底里症[1]。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情感暴发、假性痴呆、双重和多重人格、精神病状态和分离性木僵;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痉挛障碍、抽搐大发作、各种奇特的舞蹈样动作、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和感觉障碍。据调查表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癔症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根据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癔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地上升趋势[2]。当前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只注重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从而导致儿童青少年任性,自私,好占上风、急躁、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有缺陷的个性人格,形成癔症的发病基础。

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心理科自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36例儿童青少年癔症,对其进行了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同时还进行了小剂量精神药物治疗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最后在帮助儿童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健全人格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36例儿童青少年癔症,其概况如下:

(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癔症诊断标准,且排除躯体疾病及其它精神障碍;

(2)男生15例,女生21例,年龄7~16岁,平均为12.4岁,全部首次住院,住院时间为7~79天;

(3)个性特征:温和者3例,被动少语或孤僻内向者8例,开朗者2例,急躁任性者23例;

(4)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20例;家庭概况:农村22例,城镇14例;家庭模式:独生子女29例,单亲家庭8例,无父母1例;

(5)教养方式:对子女娇纵、过分溺爱28例,棍棒专制5例,民主3例;

(6)发病诱因:发病前有疾病因素4例、与同学矛盾9例、学习压力大5例、受批评4例、转校不适应1例、被人辱骂1例、家庭琐事6例、被家人打或被体罚3例、缺乏父母疼爱或失去重要亲人3例。

1.2临床表现

36例儿童青少年癔症的表现如下:以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和胸闷为主者17例;以运动障碍为主者15例,且无大小便失禁及跌伤,无双眼凝视、面色改变,均在清醒时发作,发作后无昏迷及其他症状;以失明为主要表现者2例,失聪1例,失语1例。

1.3疗效

29例痊愈,3例好转,3例未愈中运动障碍患者2例、失语1例。

2护理

2.1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儿童青少年已具备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与亲近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得到愉快的体验。但由于患儿多具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反复无常、调节能力弱、易受环境影响、易受暗示的特点[3],且患儿对表面上很严重的身体症状漠不关心,而对周围人的态度很重视,要求周围人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怀和特殊照顾,否则就表现出不满[4]。因此,医务人员仪表端庄,表情大方,言语谨慎,和蔼可亲,在儿童发病时,要关心体贴,运用恰当的语言稳定情绪,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如谈爱好,讲故事,与其一起玩玩具,帮助学龄儿童制订学习计划,鼓励其参加有益的活动,与患儿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治疗性语言产生好的效果,鼓励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安慰家长,向其介绍患儿的病情,讲清该病发生的原因,共同分析患儿疾病的发展和好转的特点。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从而消除家长紧张、焦虑心理。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会给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造成潜在或明显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举止、品行习惯对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父母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在儿童青少年癔症矫治中也有特殊地位。父母过度关注和保护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癔症疗效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向家长讲明癔症的基本特征及病因,给出规范行为,让家长从中理解到规范行为的意义,使家长更加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端正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地教育方法,多给予小孩挫折教育,杜绝小孩争强好胜和相互攀比的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能够重视,积极配合心理医师。家长及学校老师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减少癔症反复发作。同时杜绝患者卷入由于不良刺激因素诱发癔症的纠纷中,这对尽快消除症状减少复发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2.3采用药物暗示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幼,对医务人员和家长非常信任和依赖。因此,在取得家长配合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暗示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要用语言告诉患者疾病经过,治疗效果明显,不久即可康复。治疗可用物理刺激法或药物疗法。物理刺激一般采用针刺疗法,护理人员语言暗示:只要局部有酸胀感或肌肉跳动就会立即好转。药物疗法一般采用静脉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治疗,告诉患儿这种药物是最好的药,很难买到,使患儿感到药物的诊费疗效特好,让他有一种心理满足感。估计药物起效后,可言辞肯定地对患者说:现在你感到全身发热了,药物起疗效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边说边按摩肢体,使病人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达到满意效果。

2.4出院指导

儿童癔症的原因较多,仅靠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治疗不一定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家庭到学校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减轻儿童青少年的负担,减轻其精神压力,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3讨论

儿童青少年癔症属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一种常见疾病,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视。虽然癔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将心理、社会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认识病因,改善沟通模式。对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医护人员要明确指出问题所在,以防病情迁延和复发。总之,医护人员必须改变传统单调且千篇一律的护理模式,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该疾病的特点,并利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才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袁国桢,肖海,等.心理医生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

[2]钟慧,李晓驷.20例儿童青少年癔症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53.

[3]李红梅,杨林.儿童癔症30例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4):?420.

[4]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